|
交控科技(688015)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以“保障行车安全每一米、降低运营成本每一分、节省乘客出行每一秒、提升用户体验每一天”为使命,秉承“客户至上、持续创新、安全为本”的价值观,经过十五年的深耕发展,公司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建设及运营维护、互联互通等多个领域技术的领跑者和推动者。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219.8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93.6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3.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56,095.16万元,较上年期末增加0.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896.4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92.46%。 在市场方面,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稳中求进,持续推动市场开拓。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合同签订新增总金额9.31亿元,其中信号系统工程项目新增合同签订总金额7.05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信号系统项目新增中标额4.01亿元,公司在手订单合计70.08亿元(不含税)。 2025年上半年,公司以场景应用为核心驱动力,聚焦政务一体化、轨道、高速、边境边防、湿地、河道六大领域,提供“AI+运营服务”,并已在全国多个省份成功落地。报告期内,成功中标3个低空业务项目,新增签订合同金额达1,172.50万元。其中,东莞地铁1号线基于无人机巡检的地保系统综合管理项目标志着公司在“低空+轨道”领域的市场应用实现实质性突破,这一成果既是市场对公司实力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在新兴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后续市场拓展与业务深耕筑牢发展根基。 在研发创新方面,公司积极推进基于感知的车车通信列车运行控制系统(PB-TACS)工程化工作,应用了PB-TACS系统的太原1号线已于2025年2月开通,完成公司首条PB-TACS工程线路的落地应用。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AVCOS)正在依托北京19号线进行工程化落地应用,相关需求已全部开发完成,并完成保定试车线调试任务,正利用北京19号线新增两组车进行验证。智能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突破运行图自动编制及动态调整关键技术,研制了一套包含辅助决策、动态调整功能的智能行车调度指挥系统,已正式在北京19号线投入运营,能够支持全线延长运营、单车延长运营、临客加开等场景下的运行图在线动态调整及相关电子调度命令的自动生成与下发,行业内首次实现运行图在线动态调整,提升调度指挥效率。 为了保障列车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从根本上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确保运营安全,公司持续开展湿轨环境下的列车运行控制方案及设备研制。继2024年公司基于湿轨环境下轮轨黏着关系的列车运行控制方案成功在北京昌平线正式升级后,公司继续研制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轨道湿润工况检测装备,该装备能够基于AI技术识别不同轨道表面情况,目前正在北京昌平线开展试验验证。研制全网道岔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基于多维度数据分析、AI的故障诊断和异常检测,赋能运营维护。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共申请专利43件,授权52件,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1,295件,其中海外专利39件。2025年上半年,公司牵头编制并发布团体标准1项,参编并发布团体标准2项。2025年4月,公司“高安全可靠的城轨全自动运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5年5月,公司“多安全等级业务融合承载的列车一体化平台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轨道交通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5年7月公司被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复评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工程建设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共承担了包括北京、成都、深圳、天津、济南、苏州、太原、东莞、香港、宁波、西安、长沙、郑州等32个城市,72条线路,2,903公里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业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 2025年上半年,公司携手各地建设单位和合作伙伴,共同助力太原1号线、宁波4号线延伸线、乌鲁木齐机场(北区)改扩建市政配套工程(三期)3条线路的高标准高水平开通,其他工程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中。 2025年上半年,济南4号线、济南8号线、东莞1号线、北京13号线等11个项目获得业主嘉奖及表扬累计14项。 安全管理方面,公司秉承多维突破,铸就安全与品质新高度。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产品认证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与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紧密合作,以严格的标准化评估为基石,全方位保障信号系统的功能安全可靠。评估涵盖SIL4级认证、EN50128等国际权威标准,为产品的卓越性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背书。 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全电子联锁子系统(互联互通型)成功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CURC),这一认证标志着产品完全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互联互通》系列规范标准的要求。这不仅体现了产品在技术层面的先进性和兼容性,更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2025年上半年公司成功获取CMMIMaturityLevel3(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三级认证)、以及其他产品类第三方独立认证授权达35次,认证范围广泛覆盖公司多个产品线。 人才培养方面,2025年聚焦干部及关键人才培养,基于雁计划人才全生命周期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极星管理研究院与美国德鲁克管理学院合作,面向各业务板块中高管开展市场营销及品牌培训,提升干部层国际化思维与战略视野。同时开展极星企业家俱乐部,促动低空行业培训,提高行业影响力及各业务板块创新能力。面向关键岗位人员针对岗位能力开展应知应会培训;面向新员工开展雏雁计划,新员工前置性培训及新员工入职第一课培训,激发新员工动力,加强PMV&CV宣贯力度。开展“首届交控创新大赛”,为员工搭建创新的平台,鼓励员工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工具开发等方式进行增量价值创造,发现优秀人才。2025年持续加强各业务板块PMV&CV落地工作,为新业务指明发展方向,通过封面人物宣传,员工活动等举措,让企业文化融入工作,推动行为转变,指引、鼓舞员工之间团结协作。同时借助政府及媒体的力量,通过国际参观团、研学等方式,推动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提高企业影响力。 非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