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仁堂(600085)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在党委和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聚焦“提质增效年”各项工作部署,全体干部员工团结协作、奋楫笃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营销改革,优化业务布局,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推进“三大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抓党建、深改革、促生产、强管理,在复杂的经济波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良好韧性,构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一是把牢政治方向,夯实思想根基。坚持党的政治引领,筑牢思想基础,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确保公司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强化理论武装,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提高保密意识,开展国家安全和保密教育培训,增强全体干部员工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感,夯实保密工作基础,确保国家秘密和公司商业秘密安全。 二是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凝聚奋进力量。制定公司党建业务“一本账”,指导各单位细化落实推进党建经营重点工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党工团联动发力,规范组织建设,加强队伍管理和职工服务,完成多个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增补委员工作,党工团共同发力,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三是深化政治监督,推动重点工作落实。紧扣公司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持续优化大监督工作格局,纵深推进“1+N”贯通融合监督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质效,对重点单位开展常态化联合检查,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重点工作不跑偏、执行不打折扣。强化“一把手”监督,传导责任链条,扎实开展巡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等监督工作,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压实合规经营底线。 一是围绕“提质增效年”主线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密切关注原料成本波动,制定积极合理的采购方案,拓展采购渠道,有效控制成本,保障原料按需供应生产。科学统筹生产调度,细化生产安排,结合销售需求精准制定生产计划,高效有序生产保供,提升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聚焦大品种战略与核心单品,深挖品种潜力、细化市场培育策略,发挥品种群优势,稳步开展医疗端业务,赋能经营规模稳中提质。 二是构建中成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推进医药工业升级。积极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严把药材质量关。充分发挥供应链运营平台效能,推进生产相关业务数据标准化建设。推进智能制造,大兴分厂搭建物联网数字化生产车间,为智慧工厂建设奠定基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推进大兴分厂、亦庄分厂光伏项目实施。 三是持续推进“三大管控中心”精细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风险排查和飞行检查;推进中药材数字化鉴别、制剂过程在线检测技术;加强中药材前端质量把控,提升中药材检验效率,优化检测流程。深化“生产统令”管理,加强采购、生产管控垂直管理力度,有效制定包材辅料采购计划,完善生产计划、物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流程,细化实施颗粒度,赋能降本增效。强化“数据同源”管理,加快财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升财务处理效率;严格预算管理,强化费用控制,提升成本管控能力。 (三)深化改革破局,激活市场动能 一是深化营销改革。医药工业板块深耕品种品规培育。持续推进大品种战略与精品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强化核心大品种全链条协同和市场主导地位,动态调整营销策略,发挥“线上+线下+全域”立体化创新营销优势。医药商业板块以提升零售药店经营质量为核心,聚焦主题店型、多元业态,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强化终端布局;依托特色产业园区、文旅景点、政务服务中心等空间资源,布局同仁堂产品及服务;持续开展门店+诊所“焕彩行动”,推动重点门店升级,培育打造文化体验、医药品鉴为主导的体验式、场景化中医药消费场景和新中式养生新地标。 二是优化渠道布局。采取多元化策略,全面优化电商渠道,积极拓展医疗领域。持续加强线上产品推广力度,管控产品价格,避免低价竞争破坏市场秩序,确保线上线下形成良性互动,将线上渠道作为便利购药的重要途径,注重提升服务品质。加大医疗领域拓展力度,全面梳理医疗品规,打造培育医疗特色产品管线,开展学术推广特色市场活动:推进“西学中”项目建设;加大上市品种临床研究;加强学术共识研讨,稳步推进医疗市场经营成效。 三是强化品牌推广。公司积极运用各类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式宣传推广矩阵。举办第二届“同仁堂日”系列活动,举行“家庭药箱进万家——健康养老中医康养启动会暨“清心健脑活络操”推广行动”等活动,打造地铁站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体验空间,御药传奇冠名“铛铛车”亮相北京中轴线,设计五子衍宗系列、乌鸡白凤系列产品卡通IP形象,打造富有创意的营销策略,结合品牌推广计划,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冠名大型活动等方式,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核心优势 一是加大科研项目投入。紧跟国家中医药发展政策导向,重点推进药品适应症拓展,深入挖掘人用经验价值,以“三结合”注册审评体系为依托推进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对巴戟天寡糖胶囊、同仁乌鸡白凤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等重点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完善大品种基础资料;开展儿感清口服液等潜力品种探索性研究,挖掘品种价值;开展“三性融合”调控传统丸剂成型与过程测量关键技术装备集成研究,进行生产质量问题攻关;通过壮骨药酒等药酒类产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和露酒类新产品的研发协同推进,以寻求酒类产品的创新突破。 二是加速数智化项目建设。加大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能力,通过全自动产线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实现保供、降本提效。优化生产供应链运营平台建设,拓展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核算系统模块,初步构建业财融合体系,打破业财数据壁垒,实现报销、入库、生产、出库等业务数据与财务核算的联动,提升成本精准核算水平。探索将中医药知识图谱接入DeepSeek大模型服务,拓宽同仁堂中医药知识图谱的查询与应用方式,积极探索赋能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的应用场景。 三是着力夯实投资全链条,加强子公司管理。聚焦核心业务领域,秉承强链补链战略思维,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和潜力赛道,储备投资标的,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同时,持续加强子公司重点事项督办力度,关注子公司经营业绩提升,推进子公司监事会改革工作,开展年度派出董监事评价工作,完善子公司考核体系与制度建设,提升投后管理水平。 (五)强化务实高效,治理赋能提质 一是完善公司规范治理。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切实保障权责明晰与依法合规经营,确保形成高效、透明的现代化治理架构。积极响应新《公司法》和落实国企监事会改革相关要求,于2025年7月完成《公司章程》修订事宜,不再设置监事会,原监事会的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进一步提升了公司治理效率。深化集法治建设、诚信合规、内部控制、审计监督等大合规体系建设,开展多项重点领域合规专项建设工作;更新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启动年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持续推动ESG理念深植于公司治理与运营全链条,公司在Wind的ESG评级由“BBB”调升至“A”。 二是筑牢生产安全和信息安全根基。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意识,逐级签订并全面落实安全责任书,确保责任传导到位、执行有力。持续推进安全检查工作,实现京内企业月度全覆盖,工业型重点子公司季度全覆盖,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整改。开展消防安全评估工作,优化消防硬件设施,提升现场管理水平。联合高校专家共同编制医药制药企业粉尘防爆安全规程。筑牢企业网络安全防线,健全网络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降低企业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 动态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施,完成重点保障期间的网络安全保障任务。 三是挖潜人才强企效能。深入落实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机制,加强干部人才梯队建设,激发人才内在动力与创新活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赋能经营成效提升。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围绕补齐关键短板精准引才,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校招社招互补的立体化招聘体系。强化教育培养工作,以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才为切入点,根据不同岗位和业务领域的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培养课程,注重个性化成长与专业能力提升的结合,切实提升全员履职能力与工作效能。 (六)拓展海外市场,驱动国际布局 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公司迎难而上,持续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扩大中医药文化和同仁堂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是持续加大公司产品在海外的注册推进力度。公司同仁堂制药厂苏合香丸取得加拿大卫生部颁发的《产品许可证(三类)》;同仁堂国药研发的金钗石斛散获得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成药注册证书,持续拓展并丰富产品矩阵,筑牢国际化战略稳健发展坚实根基。 二是聚焦业务的全方位拓展,深化营销改革成效。同仁堂国药积极面对国际市场挑战与机遇,在香港地区新增1家门店,并积极推进部分门店升级改造,持续赋能零售业务,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丰富销售网络布局;把握参与大型活动的宝贵机遇,持续加大宣传投入力度,全力加速品牌市场的拓展步伐;与中免国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免税渠道合作、产品专供开发及中式养生餐饮等方向深化业务探索,共同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及东南亚等重点市场。 三是强化科研创新赋能主业升级。同仁堂国药大埔生产研发基地通过香港GMP、ISO22000认证,加强生产布局改造升级,优化产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产、学、研、销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共同搭建合作科研平台,持续开展科研合作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全方位的日常合作项目,以科技之力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医药迈向现代化、国际化新征程。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