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华电科工(601226)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5-06-30
信息来源2025年中期报告
经营情况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的关键年。上半年,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董事会各项部署和要求,主动应对内外部变化,突出稳进增效、创新驱动、改革突破、党建引领,本质安全不断提高,发展动能加快汇聚,动力活力加速释放,党建基础持续夯实,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报告期内,公司新签销售合同71.2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8.5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54亿元。
  (一)夯实本质安全基础,筑牢风险管理防线
  公司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上半年安全环保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压实安全环保责任链条,扎实开展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评价,形成全员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安全环保良好局面。发布“强基固本年”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复工复产、春季安全大检查、安全生产月等系列活动,全面排查消除风险隐患。大力实施科技兴安,以信息化手段为安全赋能,搭建钉钉安全周报体系,强化穿透式管理,及时掌握项目安全态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工机械、武汉华电完成VOCs治理设备改造验收并获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武汉华电连续十年取得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的复审认证证书,重工机械获评天津市绿色工厂。开展网络安全专项行动,筑牢安全屏障。强化出口管制、制裁合规审查机制,涉外法治能力得到提升。
  (二)多措并举提质增效,经营效益稳中向好
  公司锚定年度目标任务,沉着应对内外部困难和挑战,坚持“外拓市场”和“内挖潜力”相结合,经营质效实现双提升。聚焦大客户,深耕优势板块,国内国外协同发力,新签合同实现“双过半”,筑牢了发展基本盘。物料输送业务积极跟进印尼ITHACA项目,全力推动EPC+OM新商业模式在海外的首次运用;热能工程业务签订首个百万机组直接空冷系统项目,为大容量直接空冷机组的市场开发打开局面;曹妃甸重工签订印尼齐力氧化铝卸船机项目,创造了其海外单笔卸船机合同金额新纪录;华电金源中标华能浙江分公司玉环四期扩建项目高温管件及工厂化配制项目,实现首台套650℃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高温管件供货,取得国内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新技术、新材料方面首台套业绩。各制造子公司全力推进生产,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武汉华电获批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承建的哈密全球体量最大、高度最高的双曲线钢结构间冷塔项目正式投产;全球海拔最高的格尔木双曲线钢结构间冷塔顺利封顶;温岭、汉阴、梭嘎、大洋等项目顺利达成既定目标;青海首个绿色制氢示范项目实现商运;印尼南山5台港机设备成功滚装上岸。
  (三)加速科技平台建设,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公司有序推进北京市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中摩绿色能源与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在摩洛哥揭牌启用。申报5项国重课题,18项重要科技奖项,2项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的1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进入实审阶段。氢能关键装备入选全国电力行业大国重器名录。在数智化产品和平台建设方面,5支队伍在华电科工集团人工智能创意大赛中取得佳绩,自主开发的“科工数建”平台在甘肃金昌、浙江温岭等30个项目落地应用,温岭项目获评中电建协智慧工程典型案例,楚新项目实现智能巡检管控平台首次一体化集成应用,AI大模型智能输送管控技术首次在金昌电厂应用,新一代四卷筒抓斗卸船机无人值守系统在可门电厂完成重载运行,新型岸桥作业效率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专利98项(新增发明专利48项),新增软件著作权10项。
  (四)深化拓展改革成果,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公司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效落实“科改行动”方案,持续激活发展动力。
  修订“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清单,完成所属控股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调整,持续完善公司及所属子公司治理机制。清单式推进改革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深入总结改革成功经验,编制典型案例3个,2项政研课题获华电集团立项。强化市值管理,制定市值管理专项方案,发布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积极与投资者进行沟通交流,协助控股股东开展二级市场增持相关工作,及时发布增持计划公告和增持进展公告,科学制定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提高现金分红比例,持续完善公司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ESG)管理体系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适度扩大ESG披露信息范围,提高ESG报告的易读性、可比性,连续两年获得WindESGA级评级,首次在召开股东会时采用交易所“一键通”服务,向全体股东发出股东会召开提醒与投票链接,切实维护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聚焦功能使命与主责主业,启动“十五五”战略规划编制。推进实施“一企一策”考核,以差异化指标提升考核实效。优化激励措施,突出业绩导向,对上半年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经营单位进行专项奖励。
  (五)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强化党建引领保障
  公司扎实推进“第一议题”学习,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高质量推进学习教育,制定工作清单,一体推进学查改,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班子成员讲授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和教育培训。深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党建赋能工程,与优秀企业开展党建联建;紧紧围绕重大项目攻关,成立党员攻坚突击队,设置书记领衔项目,持续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海洋事业部党总支荣获华电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公司员工荣获华电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华电科工集团劳动模范称号。丰富职工文体活动,举办首届“奋进杯”十大歌手赛。强化品牌建设,系统打造“华电氢能”“华电鸿桥”等12个子品牌,“华电科工”品牌入选华电集团首批优秀企业品牌。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一)经营业绩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销售合同71.23亿元,同比减少2.69%,另外,已中标暂未签订合同32.7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52亿元,同比增加31.83%;实现利润总额0.66亿元,同比增加15.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54亿元,同比增加47.07%。从具体业务来看,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55亿元,同比增加31.49%;热能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92亿元,同比增加9.95%;高端钢结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03亿元,同比增加21.90%;海洋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89亿元,同比增加141.11%;氢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13亿元,同比减少56.16%。
  (二)新业务、新产品情况
  (1)综合能效提升业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3060”目标,各能源企业纷纷采取相应措施。燃煤机组作为各大电力集团的发电主力,在提高煤种适应性、改造老旧设备、提升可靠性、降低能耗和厂用电等方面有较大需求。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先进节能降耗技术、灵活性改造和智慧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及应用,逐步推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助力燃煤机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
  目前,公司在空冷冷端改造、锅炉风烟系统综合优化、冷端节能、空冷智慧冷端等方面已经形成成熟技术包,另,火电机组通过熔盐储热提升机组运行灵活性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
  (2)氢能业务
  2025年2月,工信部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项目资格评审结果,共有116项重大技术装备公示,其中包含6项氢能相关重大技术装备,涉及甲醇燃料供应系统、氢气压缩机、加氢反应器等;2025年2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包括纯氢竖炉还原技术、分层供热低碳富氢烧结技术、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低碳冶金技术、高效还原“3R”碳氢高炉技术、氢冶金直接还原炼铁工艺技术、甲醇双燃料直流综合电力推进智能散货船关键技术、氢燃料动力船舶关键技术、新型氢-电混合动力系统集成控制关键技术、大功率船用甲醇燃料发动机等多项氢能技术;2025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2025年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氢能、绿色液体燃料等领域标准供给,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稳妥有序探索开展管道输氢项目试点应用,推动各地建立完善氢能管理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风电、光伏、氢能等领域合作,持续做好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2025年3月,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指出,重点研制精细氧化铝、高纯铝等基础材料,民用飞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储氢储能等领域用高端铝材,以及高端铝材检测方法等标准,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企业参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储能系统开发建设,推进氢氧化铝焙烧、铝用阳极焙烧环节实施清洁能源替代。
  公司自开展氢能业务以来,积极承担国家、华电集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努力打造装置开发与工程建设方面的能力,已成为推动华电集团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报告期内,公司三大制氢项目继2024年成功实现商业运行后,相继完成性能考核;内蒙古华电达茂旗20万千瓦风光氢储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实现全容量投产后,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并首次实现工业锅炉绿氢掺烧,单日产氢再创新高达21.6吨;辽宁华电铁岭25MW风电离网制氢一体化项目在全容量投产的基础上,自主升级完善了离网制氢能量管理系统(EMS),实现了风电离网制氢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青海华电德令哈项目实现商业化供氢;中广核宁东项目于2024年12月26日成功出氢;华润沧州项目已完成全部设备安装和施工工作。
  公司持续开展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工作,3300Nm/h大功率高效碱性水电解槽、高产氢量5003
  Nm/hPEM电解槽制氢装备下线,提升整体产氢效率;推动AEM电解槽开发,完善产品体系;基于辽宁华电铁岭新台子一期25MW离网风电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完成离网/并网电解水制氢技术应3用,突破了适应于离网并网条件的千Nm级碱性水电解槽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瓶颈。逐步推进氢能中试平台建设,完成0.1标方、1标方、10标方、50标方电解水制氢装置小试中试平台,推进30MW碱性电解槽实证平台;积极推进省级、国家级中试平台创建申报工作。公司控股子公司华电金源充分发挥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优势,明确以“氢氨醇和储能的‘储、运、输、加’为核心技术,以‘容、撬、管’为核心产品”的战新产业发展路线,着力氢氨醇、熔盐业务,积极拓展综合智慧能源、生物质、环保、储能、数智化等领域,具备压力储罐、换热器、熔盐储罐、电加热器、撬装调压站和输氢管道等高端装备制造安装能力,攻关碳纤维储氢气瓶、柔性输氢管道、新型熔盐换热器等核心产品,做好华电集团战新业务支撑,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步伐,全力打造新能源储运方案及系统集成高端供应商。公司控股子公司通用氢能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加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创新与应用改进。报告期内,通用氢能获得专利授权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项,参与编制并发布2项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
  (3)智慧港口业务
  在港口机械方面,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对港口码头装卸效率和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港口智能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已发展到人工远程操控的半自动化阶段,逐步向全自动化、无人值守迈进。针对港口行业需求,公司已研发出环保、高效的新型岸桥、新型场桥、新型卸船机等智慧港机产品,其中新型岸桥被列入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导向目录》、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北京市“国际首创产品”,已完成首台套项目示范,于2023年12月通过验收,于2024年通过国家起重运输机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效率检测认证,取得效率检测证书,确认穿越式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自动化远程控制作业模式下达到:最高作业效率为54move/h(相当于108TEU/h),综合作业效率为42move/h(相当于84TEU/h)。另,港口全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起重机完成总体方案研发,正在推进成果转化,签订的5台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设备供货合同,完成了研发、设计、制造和安装,正在开展码头现场调试工作;高效势能回收全自动场桥已完成设计研发,签订的2台供货合同已完成制造工作,具备发运条件。
  (4)重力储能业务
  经历“十三五”孕育,“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储能市场有望迈上新台阶。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新型储能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目前,储能领域包含以下几种路线,包括抽水蓄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及锂离子电池等。其中,重力储能原理与目前装机容量最大、最成熟的抽水蓄能技术类似,是一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其选址灵活、耐候性好、更安全环保且资源占有率低,相比其他储能更适合沙戈荒能源基地的建设。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取消强制配储政策短期内可能引起市场需求波动,长远来看,有利于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机械储能和长时储能技术提供了关键的发展窗口期和战略布局空间。
  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已经形成了适用于多场景的重力储能系统工艺包。针对系统内结构特点及重要设备参数进行研究,完成了超高框架结构技术方案与重力储能机械传动结构方案开发。以垂直框架式重力储能系统为例,分别从结构设计、静态参数、动态参数三个方面,全面揭示系统结构和运行参数对储能系统性能的影响机理。依托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LHT攻关任务—固态重力储能技术研发,开展重力储能仿真研究,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状态重力储能动力学仿真与智能调度系统。该成果由全状态仿真建模技术、垂直矩阵式重力块设计、智能优化调度算法三大核心组成。报告期内,公司依托重力储能仿真研究取得的成果,开展MW级重力储能方案设计,逐步设计并完善重力储能全流程工艺包。在业务拓展方面,积极与相关客户开展重力储能业务对接,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及企业共同开展重力储能科技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
  (5)醇氨业务
  “十四五”我国密集发布多项政策支持绿氢、绿氨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能耗双降。《“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要求拓展氢(氨)储能应用领域,开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氨)的储能试点示范,满足长周期、多时间尺度的储能应用需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对合成氨行业提出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要求,推动开展绿色低碳能源制合成氨技术研究和示范,优化合成氨原料结构,增加绿氢原料比例,降低合成氨生产过程碳排放;《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支持结合海上风电开发建设,融合区域储能、制氢、海水淡化、海洋养殖等发展需求,探索推进具有海上能源资源供给转换枢纽特征的海上能源岛建设,包括但不限于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能、制氢(氨、甲醇)、储能等多种能源资源转换利用一体化设施;2024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将氢(氨)储能、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列入鼓励类发展项目,并将甲醇燃料、氨燃料、生物质燃料等替代燃料动力船舶列入鼓励发展类项目;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对标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明确了分阶段推进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提出了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3种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技术路线。我国绿氨相关政策持续推出,绿氢制氨、氢氨融合发展是中国氢能发展、工业降碳的确定性路径;绿氨在作为无碳燃料发电、氢储能等场景拥有巨大潜在应用市场。甲醇既可作为可再生油品,替代石油,实现液体燃料的清洁化及可再生。同时也可作为载氢体,解决氢能储运问题,推动氢能源发展。绿色甲醇,能够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下,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降低石油进口率,提高液体燃料的能源自给率,保障能源安全。
  公司自开展醇氨业务以来,积极探索新能源+氢储氨醇投建营一体化产业,跟进印尼巴淡、越南广治等风光氢储化大基地项目风光电制氢醇一体化项目,以及辽宁调兵山、内蒙孪井滩、吉林榆树等华电集团风光氢储化一体化项目,协助完成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规划编制、可研方案十余项。
  攻关绿氢耦合绿氨绿甲醇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万吨级低温低压高效绿氢耦合绿氨成套装备及工艺包,形成多项发明专利;建设达茂旗万吨级绿氨制备及千吨级绿色甲醇制备中试装置;搭建100KW氨煤混烧试验台,高质量参与工信部、能源局重大课题。
  (6)熔盐储热业务
  基于熔盐储热系统的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是一种新型的灵活性改造方案,通过火电机组配置熔盐储热系统来削弱原本刚性的“炉机耦合”,能够在保证机组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公司以熔盐储热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设备制造、整体系统设计为核心,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熔盐储热技术,已具备基于熔盐储热的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及灵活性改造的系统方案设计和集成能力,已为西北、东北和山东等地区的多家火电厂基于熔盐储热的机组深度调峰项目提供项目建议书,为客户提供最优能源供应解决方案,正在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开展火电机组基于熔盐储热系统的深度调峰技术攻关。华电科工熔盐储热试验平台暨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熔盐储热试验基地于2024年12月在华电金源正式启用,该试验平台是全国首个多场景熔盐储热试验平台,已成功申请为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的共性技术平台项目,该平台从方案规划、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组织施工到调试运行均为自行完成,在国内首次完整模拟了熔盐卡诺电站系统。该试验平台投运后,将秉承开放性、市场化、多元参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原则,依托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专业试验和共性技术服务试验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报告期内,已完成该试验平台的消缺及调试工作,后续,公司将以熔盐储热试验平台为基础,稳步提升在熔盐储热领域的技术开发、关键设备制造、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国家光热和火电改造项目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
  

转至华电科工(601226)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