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华厦眼科(301267)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4-12-31
信息来源2024年年度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眼科医疗服务,向眼科疾病患者提供各种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眼科医疗服务,同时还从事为社
  会大众提供眼疾、近视预防干预等工作。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属于“Q84 卫生”中的“Q8415 专科医院”。
  (一)行业政策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眼健康水平,国家卫健委于2022年制定了《“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从国家战略及政策层面,持续推进我国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国家政策层面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及民营医院健康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推进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等方面,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为进一步促进眼科医疗服务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指引。全周期保健服务;增强学校、幼儿园的儿童常见病预防保健能力,针对儿童时期常见的“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行为异常、贫血、龋齿等健康问题,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加强监测评估,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
  2024年5月 国家卫健委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对2018年版本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不仅涵盖了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也涵盖了对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增加根据公共卫生层面近视防控策略的分期,更加精准地指导近视防控工作开展。
  2024年5月 教育部 《2024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 提出开展儿童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支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加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传力度,加强家庭近视防控科普宣传。
  2024年6月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 《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 推动健康消费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支持社会力量进入高端医疗服务领域。
  2024年6月 国务院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 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综合监管,制定促进和规范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
  2024年10月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 《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 针对性加强视力健康教育;强化视力监测预警作用,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早矫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司法部、国家发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
  2024年10月 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委 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024年11月 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 《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 列举了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医学教学科研4大领域48个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
  数据来源:整理自政府网站
  (二)行业发展概况
  1、眼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及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眼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国民眼健康意识
  不断增强,推动眼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为眼科医疗行业企业特别是非公医疗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2023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眼科门急诊人次增至 1.27亿人次,我国眼科专科医院的执业医师(包括助理)、护士人数分别提升至 2.22万人和 3.62万人,眼科诊疗服务需求及眼科执业医生数量稳步攀升。根据灼识咨询预测,预计到2025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2,521.5亿元。受益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政策、人口老龄化趋势、眼科诊疗技术设备升级、居民用眼习惯改变及眼健康知识的普及,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依然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
  2、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不断深化
  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
  病学调查发现,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深入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据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6 岁儿童近视率分别为 51.9%、12.7%,总体近视率与 2018、2021年相比分别下降了 1.7%、0.7%;但小学、初中、高中近视率分别为 36.7%,71.4%,81.2%,较往年呈现上升趋势。《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6 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 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 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 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 70%以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报告期内,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进一步出台了《2024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等有关政策,加大落实近视防控战略部署力度,进一步提高近视防控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随着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持续深化,眼健康医疗知识逐渐普及,与屈光不正相关的医疗服务市场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
  3、老年性眼病诊疗渗透率逐步提升
  人口老龄化是眼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3.10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2.20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6%。与年龄相关的常见眼病包含白内障、老视、青光眼、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和视网膜脱离等。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中国预期寿命的增加,年龄相关眼病患者数量预计将持续增长。以白内障和老花眼为例: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发病率达80%,预计至2050年我国白内障患者人数将增至2.41亿;而老花眼在52岁以后的发病率接近100%,超八成60岁以上老年人正在遭受老花眼和白内障的双重困扰。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预计将推动我国各类老年性眼病诊疗需求持续增长。
  4、社会办医获国家政策长期支持
  社会办医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支持民营经济及社会办医发展,不断优化社会办医环境,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增加优质医疗服务领域供给。受益于国家鼓励社会办医政策,民营眼科医疗机构取得快速发展,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2024 全球视光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眼科专科医院数量从 945家增长至1,674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8%。其中,民营眼科专科医院从2019年的890家增长至2023年的1,609 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5.4%。预计到2028年,国内眼科专科医院数量将以 14.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3,126 家,其中,不均的问题,为公立医院提供了良好补充;另一方面,社会办医能够发挥社会资本优势,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眼科诊疗需求。报告期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延续对社会办医的支持基调,为非公医疗机构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动力有望持续释放。
  5、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医院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
  步被应用于眼科医疗行业,进一步推动眼科诊疗技术升级、产品设备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1)智能诊疗、远程会诊、AI 辅助诊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眼病诊疗效率和基层眼科服务能力,扩大了眼科医疗服务的触达范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2)手术技术、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迭代,在提高了操作精度、安全性的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化、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3)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推动了医院的智慧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024年 11 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积极推进卫生健康行
  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为 AI 技术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指明了方向。随着眼科诊疗技术、服务的不断发展,更加优质且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诊疗服务有望推动眼科诊疗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
  (三)行业竞争格局及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眼科医疗服务行业与中国整体医疗市场结构相似,从市场规模上看,目前公立医院在眼科医疗服务领域仍然处于主
  导地位,非公眼科医院形成有益补充并保持增长趋势。公司是全国连锁眼科医院集团,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在全国18个省和直辖市、48个城市开设62家眼科专科医院和66家视光中心,辐射国内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华北等广大地区,通过连锁运营的模式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诊疗服务网点体系。公司在学术影响力、分院数量、年诊疗人次、手术量、收入等多个维度居行业前列。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公司立足宏观环境、行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聚焦核
  心业务,围绕公司新阶段战略发展规划,在机构布局、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发展、运营管理、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持续深耕,夯实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强化内生动力和基础韧性,总体业务发展行稳致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27亿元,同比增长0.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9亿元,同比下降35.6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79.2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57.94亿元。
  2024年,受行业环境变化、行业需求阶段性放缓及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业绩增速有所放缓。未来,随着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眼科医疗行业依然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将为公司发展持续提供动力。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及经营成果如下:
  (1)稳步构建医疗服务网络,推动医院服务能力升级
  公司始终坚持“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双轮驱动战略,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有序推进全国眼科医疗网络布局,扩
  大公司业务范围和服务半径,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战略收购了成都爱迪、睢宁复兴、微山医大、恩施慧宜四家眼科医院,天津华厦、深圳南山华厦、安溪华厦等多家医院也先后投入运营,公司全国眼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作为公司全国连锁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天津华厦眼科医院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京津冀地区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深圳南山华厦是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的国际眼科中心,与深圳华厦(福田)眼科医院形成“一城两院”服务体系,为公司拓展华南地区业务提供关键支撑;成都爱迪、东莞华厦、贵阳阳明华厦、临沂华厦等医院启动迁址、院区扩建,更新换代硬件设施,推动医院服务能力进一步升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2)强化临床学科建设,持续提升诊疗水平
  2024年,华厦眼科继续坚定“以学术为指导、以技术为支撑、以患者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临床学科建设,推
  动诊疗技术升级,引进前沿诊疗设备,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医院诊疗水平。报告期内,厦门眼科中心顺利通过厦大附属医院复评及三甲复审,并连续第六年获得《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眼科专科声誉排行榜提名,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服务能力及医教研建设等方面获得了高度评价与认可。目前,公司旗下拥有厦门眼科中心、成都爱迪眼科医院两家三甲眼科专科医院,为公司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科建设及临床诊疗方面,公司积极响应执行国家人工晶体集采政策,加大力度推进白内障、老视业务发展,率先引进了多款新型人工晶体并完成植入,提高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渗透率;先后引进了法瑞西单抗、托珠单抗、国内首款获批的 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等药物,成功开展国内领先的小梁网微支架 iStent inject W 植入术,为相关眼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成立“微脉冲激光青光眼治疗培训基地”、“角膜交联仪·角膜胶原交联术全国培训中心”、“人工角膜手术培训中心”等平台,推动前沿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报告期内,由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学科带头人吴护平教授主编的《干眼相关疾病》、华厦眼科特检学科编写的《眼科特检临床指南》、华厦眼科参与起草的《角膜塑形镜验配规程》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为促进临床诊疗规范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厦门眼科中心成功获批“中国近视防控能力建设联盟中心级单位”,成都爱迪获评首批“中国近视防控能力建设联盟(CAMP)”全国骨干级单位,华厦眼科“365近防模式”正式启动,公司近视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在诊疗设备及技术升级方面,公司与爱尔康、强生眼力健、蔡司、博士伦等多家企业达成全新战略合作,加快推动眼科新技术、新产品的临床应用。报告期内,公司旗下多家医院陆续引进爱尔康全光塑及蔡司新一代微创全飞秒精准4.0两项屈光新术式,为广大眼病患者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加快引进蔡司数字导航3D显微镜、DORC EVA玻切超乳一体机等先进诊疗设备,助力公司数字化精准医疗再上新台阶。在集团协同发展方面,公司持续完善全国疑难眼病会诊平台、名医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发挥集团协同优势,推动各级医院诊疗水平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天津华厦“疑难眼病会诊平台”正式成立;国际眼科学院院士(AOI)赵堪兴院士先后通过成都华厦“西南疑难眼病会诊平台”、西安华厦“西北疑难眼病会诊平台”为西南、西北地区的疑难眼病患者提供会诊;郭海科教授、张广斌教授、周跃华教授等名医工作室在多家医院相继成立,眼表学科成立院长、博士专家巡诊团,助力基层医院临床诊疗、科研创新及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3)医教研协同发展,建设眼科医学高地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梯次鲜明、互补共进的覆盖“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的科研创
  新平台体系,依托平台资源优势和科研人才引领作用,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临床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建设眼科医学高地。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获批 5 个科研创新平台,3 个平台通过复评或验收。厦门眼科中心谢立信院士工作站顺利通过
  2024年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认定;厦门市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泉州华厦获批“福建省‘科创中国’博士创新站”。此外,公司与兴齐眼药就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科研合作、人员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授权62项,新增软件著作权14项;在各类期刊新增发表科研文章187篇,其中SCI收录84 篇;新增获批医学科研项目 60 项;新增开展各类临床试验项目 23 项并担任 PI;新增参与制定或修订的行业标准 15项。其中,由厦门眼科中心刘旭阳教授牵头申报的“CPAMD8 基因在色素性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此外,公司先后主办了第十届华厦眼科国际论坛、2024年华厦眼科视光论坛、2024年华厦屈光国际论坛及各类学术会议、论坛40余场,并组织专家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积极发表学术成果,推动公司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厦门眼科中心院士工作站导师、中国工程院院誉院长刘祖国教授共同入围全球“2024年度影响力榜单”,华厦眼科专家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厦门眼科中心连续11年入围“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榜单且排名逐年提升,位列2023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眼科学)第
  15 名和五年总科技量值第 14 名;在全国 GCP 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排行榜中,厦门眼科中心名列眼科专科榜第 7 位,
  在牵头榜上榜的眼科机构中排名第3位,科研创新水平稳居行业前列。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两院、两所、三基地、三站”和“中国眼科医师明日之星计划”、“中国眼科医师精英人才
  计划”,持续开展各类人才培育项目,并相继启动了“华厦眼科人才博闻计划”、“南强医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致力于长期、持续引进和培养眼科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顶尖人才,打造“院士-骨干-青年”的多层次人才梯队,持续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报告期内,美国 KSL 医学诊断试验室首席科学家沈龙教授正式加盟,担任福建省眼表与角膜病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协助推进眼表与角膜病领域科研项目的开展;全国知名泪道病专家范金鲁教授受聘为公司泪道泪器疾病特聘诊疗专家;公司及下属医院新引进了 80 名主治及以上全职高层次眼科医疗人才,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其中主任医师 22 名,副主任医师31名,包括宋晏平、聂尚武等多位国内知名眼科专家加盟并担任区域总院长,极大提升了公司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校企合作方面,公司在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三十余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厦门医学院、长沙医学院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挂牌成立附属医院、实践教学基地、教师临床实践基地、眼健康服务基地、产学研创新基地。2024年,公司累计引进院校实习生175名,推荐毕业生243名,为公司医疗服务网络布局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5)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建设华厦智慧医疗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眼科临床诊疗、眼科医疗服务及医院智慧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推动临床诊疗数字化、医疗服务智能化和医院管理精细化,构建“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公司“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厦门眼科 5G 远程诊疗智慧医疗平台顺利通过验收;公司依托大数据管理委员会自主开发了大数据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形成了规范化的电子病历系统,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效率;公司积极推进AI 技术与眼病诊疗、科研创新的融合发展,应用 AI 技术辅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近视等眼病的预防和筛查,开发完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人工智能诊断互联网医院平台,持续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分析,助力推动多种眼病的预防关口前移。在此基础上,华厦眼科启动了“华厦数智长城”计划,以公司全国范围内的临床诊疗电子病历和健康筛查体系为基础,持续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系统,全面构建人工智能在眼病预防、诊断和随访等场景的应用,推动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精准诊疗。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医院智慧化管理,公司升级上线华厦眼科互联网医院——眼科通智慧诊疗服务平台3.0,持续开展患者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优化服务模式;并引入患者关系管理系统、智能客服 AI 系统、患者CRM 回访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分析患者就诊旅程路径,优化患者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与投诉处理时效,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落到实处,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
  (6)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提升基层眼健康医疗服务能力。公司正式启动“基层眼科医生实
  用技术培训项目”和“儿童青少年眼保健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依托华厦眼科完善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及覆盖全国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资深专家带教指导,培育优秀眼科医疗人才,尤其是重点疑难眼病领域的紧缺型专业人才,以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紧张的迫切难题。此外,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华厦眼科 365 近防模式为基础,结合多年近视防控的实践经验和社会活动,启动贯穿全年的“近防 365·瞳爱伴我行”近视防控公益关爱项目,通过开展视力筛查、科普教育、视力建档等近视防控工作,实现对儿童青少年视力问题的早期预防、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报告期内,华厦眼科不断拓宽公益版图,坚守初心使命,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公司累计开展防盲筛查约 146万人次;陆续组织合肥名人、淮南华厦、龙岩华厦、三明华厦、常州谱瑞、邳州视明、临沂华厦等16家旗下医院开展“侨爱心·光明行”项目,累计筛查困难眼病患者10余万人,帮助5,000余名白内障、翼状胬肉困难患者重见光明;进一步深化闽宁协作,组织华厦医疗队再次走进宁夏隆德县,开展眼健康教育、眼病筛查与诊疗活动,切实帮助众多眼疾患者恢复视力,改善生活质量;参与“柬埔寨·光明行”公益活动,为 135 名柬埔寨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获得了柬埔寨政府与人民的高度认可;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第12次带队援藏,提升藏区眼病诊疗水平,凭借在中国基层眼科临床医生教育培训项目中的卓越贡献,黎晓新教授荣获“助力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启动“华厦拾光中国行”角膜移植公益项目,率先开启角膜移植救助通道,计划在 3 年内为 100 名患有角膜病的经济困难或弱势群体提供救治补助。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适用 不适用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报告期内公司因投资收购及新设主体、处置子公司等事项导致合并范围发生变动,具体信息详见“第十节、九、合并范
  围的变更”。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销售费用 582,150,388.51 532,831,672.10 9.26% 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人工及品牌推广活动等费用相应增加所致。管理费用 503,803,636.49 462,313,896.04 8.97% 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人才储备增加以及办公费等固定费用支出增加所致。财务费用 35,065,121.01 20,007,837.86 75.26% 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租赁负债利息支出增加;同时,因募集资金逐步投入项目,利用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产生的利息收入减少。研发费用 70,631,994.27 69,684,270.32 1.36%
  4、研发投入
  
  主要研
  发项目
  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1 多巴胺受体2
  (D2R)通过
  Wnt/β-
  catenin通路
  调控近视的
  机制研究 多巴胺及其受体 2(D2R)在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调控机制不明。我们前期发现激活 D2R 可激活 Wnt/β-catenin 通路,促进小鼠近视发展;抑制 D2R,则反之,提示 DA/D2R 可能通过激活 Wnt/β-catenin调控近视。为此,我们拟通过小鼠近视模型探讨 Wnt/β-catenin 是否是 D2R 的下游关键通路;并探讨抑制该通路是否可抑制巩膜基质降解,减缓近视,有望为近视治疗提供新理论。 抑制 Wnt/β-catenin 通路后,检测 FDM 小鼠和APCMin 小鼠屈光参数的改变情况,撰写论文 1.明确 Wnt/β-catenin 是DA/D2R 调控近视的下游关键信号通路,从而发现一个新的 DA/D2R 调控近视的机制;2.明确 DA/D2R-Wnt/β-catenin 通路调控近视巩膜胶原代谢的机制
  2 人工智能辅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人群重要致 人工智能辅助系 1.实现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
   助的年龄相
  关性黄斑变
  性的流行病
  学调查研究 盲性眼病,流行病学调查能够充分发掘致病因素,提出针对性早期干预方案。但流行病学调查规模大,成本高,数据开发困难。我们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拟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的诊疗技术,探索简约、低成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诊疗模式,建立符合临床的 AMD 危险因素及疾病的评价管理体系。有效解决AMD 流行病大数据基线数据缺乏及干预滞后问题,实现对 AMD 区域层面评估及综合干预,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统的临床结果反馈,完成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基础数据支撑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数据库建立、主要疾病的标定,实现疾病数据库疾病基线的确定。2.完成 AMD 人工智能辅助流行病学筛查算法模型的建立、训练和测试;完成 AMD人工智能辅助风险预测算法模型的建立、训练和测试实现深度学习等 AI 前沿创新性技术在 AMD 流行病学领域的实际临床应用,并进行质量反馈控制。3. AMD 人工智能辅助调查软件获得临床报告;纳入生物学及人口学资料,建立符合临床的 AMD 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评价、分析体系。
  3 莱菔硫烷干
  预
  Nrf2/Keap1
  信号通路在
  糖尿病性白
  内障中的保
  护机制研究 氧化应激是糖尿病性白内障(DC)的重要机制,莱菔硫烷(SFN)通过调控 Nrf2/Keap1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本课题拟探讨:DC患者晶状体 Nrf2/Keap1 表达情况;SFN 对DC 动物白内障发展的影响及机制;SFN 对高糖下晶状体细胞中 Nrf2/Keap1 通路的影响;以明确 SFN 在 DC 中的作用及机制。 观察 SFN 体内干预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病情进展的影响,采用 MS-PCR 技术 检测大鼠晶状体中 Keap1 启动子的 DNA内障的保护作用。3. 明确 SFN 对晶状体中Nrf2/Keap 1 通路的影响。4. 阐明 SFN 对糖尿病性白内障保护作用的机制。
  4 一种新型儿
  童囊袋张力
  环的制备及
  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1、制备一种新型螺旋形结构晶体囊袋张力环,该张力环尺寸大小适合儿童眼球结构;
  2、制备动物眼囊袋张力环模型,观察张力
  环对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通过体外动物活体实验观察张力环对前后囊膜的分离作用及对 PCO 的抑制作用,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
  3、对动物眼囊袋组织行病理检查,观察张
  力环植入后对囊膜组织的影响,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观察张力环对前后囊膜的分离情况及 PCO 的抑制情况 1、制备一种新型螺旋形结构晶体囊袋张力环,该张力环尺寸大小适合儿童眼球结构;
  2、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张
  力环对前后囊膜粘连的分离
  作用及对后囊膜晶状体上皮
  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验证其有效性;
  3、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张
  力环植入后对囊膜组织、角膜组织、前房结构的影响,验证其安全性。
  5 晶状体前囊
  膜抛光对飞
  秒激光辅助
  白内障术后
  前囊膜收缩
  及人工晶体
  位置的影响 白内障术后前囊膜混浊和收缩导致人工晶体偏中心或倾斜是连续环形撕囊后常出现的并发症,以往研究认为术中行前囊膜下抛光可有效减少其收缩,亦有研究认为无益,而这些研究均基于手工撕囊的对照研究。手工撕囊大小可存在较大的偏差,而新兴的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过程中撕囊部分可以提供大小较固定、位置居中的正圆形前囊口。
  基于此,我们在飞秒激光撕囊后行前囊膜抛光或不抛光处理,观察抛光对前囊收缩及人工晶体位置的影响。 收集研究内容1/4 病例资料并对失访病例进行补充。 1.以往关于前囊膜抛光的研究均基于手工环形撕囊,而手工撕囊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影响研究的可信度。本研究采用飞秒激光辅助前囊膜切开,通过设定指定大小,实现抛光组与非抛光组初始前囊开口大小较一致,能真实反应前囊膜抛光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中的实际价值。2.本课题制定的研究设计,可分别去证实前囊抛光在不合并全身及眼部其他疾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患者等易发生前囊收缩的人群中的意义。6 核受体PPAR-α调控基质细胞炎性微环境对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机理 本项目拟分析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和泪液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相关因子表达特征,探讨PPAR-α对角膜基质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和细胞外基质等结构的影响,及其对活体角膜生物力学强度的保护作用,验证PPAR-α是否通过影响NF-κB通路和角膜基质炎症微环境进而调控角膜生物力学特性 开展并基本完成第二部分的细胞和动物实验的后期研究内容。明确PPAR-α通路及相关因子的表达特征及其对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1.阐明PPAR-α、NF-κB通路以及相关的炎性和结构因子在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组织及泪液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相关性。2.明确PPAR-α对角膜基质细胞功能、炎性及结构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3.评估PPAR-α敲除小鼠作为角膜生物力学研究模型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7 透明质酸酶
  在眼科手术
  麻醉中的辅
  助作用及安
  全性研究 透明质酸酶能够解聚结缔组织细胞内基质中多糖透明质酸,我们推测将其作为麻醉辅助药物,能够促进麻醉药剂在组织部位中的扩散,进而提高麻醉的起效速度。本项目拟通过细胞、动物水平及临床等多层次的研究,明确透明质酸酶在球后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为广泛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前期完成动物麻醉剂量及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透明质酸酶细胞和动物水平安全性评价”,这是透明质酸酶安全性评价的重要部分,涉及细胞、组织及动物等多水平的研究。 1.明确利多卡因对透明质酸酶活性的影响;探索球后阻滞麻醉中透明质酸酶的适宜添加浓度。2.全面评估透明质酸酶作为眼科辅助用药的安全性能,为其更好的临床应用及新型眼科麻醉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持。
  8 一种新型可
  伸缩瞳孔扩
  张器的创制
  及眼内安全
  性及有效性
  评估 小瞳孔是白内障及玻璃体切割手术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本课题提出设计一种新型可伸缩瞳孔扩张器。制作兔眼活体小瞳孔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模型,检验该扩张器在小瞳孔内眼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该项研究可能为小瞳孔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口,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意义 完成新型瞳孔扩张器体外猪眼小瞳孔植入眼内及取出手术路径探索,利用相关仪器对张力环各种性能进行测试。 1、设计一种新型可伸缩瞳孔扩张器,该扩张器具有可折叠、易植入、无毒性,通过拉伸瞳孔括约肌起到扩张瞳孔作用,并且能够适合各种类型的小瞳孔。
  2、体外测试瞳孔扩张器回
  弹性、伸缩性、记忆性等物理学性能,通过在离体猪眼小瞳孔模型中试验,寻求一种便利的植入及取出路径。
  3、制作活体兔眼小瞳孔模
  型,开展晶状体超声乳化试验,利用瞳孔扩张器扩张瞳孔,观察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过程中瞳孔的状态,瞳孔扩张器稳定性,对比术前,术后角膜、虹膜、房角等组织变化,进一步评估该瞳孔扩张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9 RBM24在后发性白内障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研究 RBM24是一种RNA结合蛋白,与转录后调控有关,参与RNA的剪切、稳定等代谢过程;
  近年来研究表明RBM24特异性高表达于晶状体上皮细胞,并调控晶状体的正常发育。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与术后炎症引发的EMT相关,本课题将探究RBM24在这一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RNA干扰技术对后发障的预防。 继续建立白内障超乳模型,并应用Rbm24干扰RNA进行干预,检测PCO的发生情况及相关指标的变化。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明确RBM24与众多靶标RNA的结合模式;明确RBM24在后发性白内障生物学过程中可能的信号通路。10 光损伤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血管 光损伤可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功能受损,导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根据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课题拟通过 在器官、组织、蛋白及DNA水平明确自噬信号通 1.明确阐述RPE细胞慢性光损伤后细胞损伤机制、自噬及血管新生等相关作用机新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RPE 细胞及CNV动物模型,对光损伤及自噬调控,探索慢性光损伤下RPE细胞功能变化和自噬及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及因子表达的关系及机制,为湿性AMD的发病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提供新思路。 路及血管相关因子与光损伤相关的表达变化,验证自噬在湿性AMD光损伤中的作用关系。结合两方面内容(细胞学、动物模型实验),总结课题初步结论。 制。2.明确湿性AMD动物慢性光损伤模型中自噬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变化谱及作用机制。3.阐述湿性AMD慢性光损伤可能的干预靶点。11 AMPK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质激酶(AMPK)是维持能量稳态的重要调控因子。AMPK异常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关。然而,关于AMPK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项目将探究AMPK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并探究以AMPK为靶点的视网膜基因治疗的可能性,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策略及新思路。 观察转基因小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发育的影响;
  完成转基因小鼠
  氧诱导视网膜新
  生血管模视网膜
  组织中AMPK的检
  测及观察新生血
  管的生长情况。 1、首次系统研究及阐明AMPK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2、通过AMPK调控新生血管
  的机制研究,揭示视网膜新生血管可能的形成机制。
  3、以AMPK为靶点,通过基
  因治疗的手段,特异性调控AMPK来治疗病理性新生血管,可能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手段。
  12 先天性角膜
  营养不良小
  鼠模型基因
  治疗的实验
  研究 构建SLC4A1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已构建并成功模拟出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将rAAV2-SLC4A11载体转导至模型小鼠眼前房。随访观察各组角膜透明度和眼部反应。
  不同时间点摘取各组小鼠的眼球做病理切片,观察荧光分布、组织结构改变,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变化。 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Westernblot、RT-qPCR和尿液检测等 1.得到rAAV2介导SLC4A11基因治疗的最佳时机和表达时间,并达到修复缺陷基因的预期目的;2.了解rAAV2介导SLC4A11基因治疗作用机制;3.为将来人类角膜病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13 巨噬细胞极
  化及其调控
  对眼表鳞状
  上皮化生的
  影响 巨噬细胞是眼表免疫细胞之一,其极化在干眼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检测患者标本、细胞和动物试验等方法,明确眼表鳞状上皮化生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极化特点及其对眼表上皮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PPAR-γ信号通路是否通过NK-κB等途径影响巨噬细胞极化,尝试构建基于巨噬细胞极化异常的鳞状上皮化生动物模型。 继续进行第二部分研究内容。完成不同极化诱导因子对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眼表上皮细胞表型的影响。
  完成PPAR-γ的
  抑制和激活对体
  外培养巨噬细胞
  以及共培养体系
  中眼表上皮细胞
  表型的影响研
  究。 1. 理论成果:验证如下假说
  (1)严重干眼患者中以及
  多种干眼动物模型中均存在
  巨噬细胞极化异常以及相应
  的级联炎症反应。
  (2)巨噬细胞极化异常可
  直接导致角膜或结膜上皮细
  胞发生表型改变,出现鳞状上皮化生。
  (3)通过PPAR-γ激动剂
  等方式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可
  阻断或缓解鳞状上皮化生的
  发生和程度。
  (4)PPAR-γ基因敲除小
  鼠可作为一种基于巨噬细胞
  极化异常的眼表鳞状上皮化
  生 动物模型。
  2. 潜在应用前景:PPAR-γ信号通路激动剂罗格列酮是潜在的鳞状上皮化生治疗药物。
  14 透明角膜切
  口水凝胶密
  封剂的制备
  及有效性和
  安全性研究 白内障手术切口渗漏可能导致眼内感染。本研究团队与厦门欣瑞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计一种新型角膜切口水凝胶密封剂,直接涂抹于角膜切口创面形成水凝胶膜,以防止切口渗漏。目前该密封剂已完成制备。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该水凝胶密封剂 制备兔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模型,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Masson染色、苦味酸-天狼 1.新型透明角膜切口水凝胶密封剂的制备:国外对标产品ReSure 密封剂未在国内上市,且因制备方法较复杂、成本较高未广泛应用。
  拟与厦门欣瑞泽医疗科技有
     对动物眼角膜切口创面的包裹性及毒副作用,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星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电镜标本观察等方法检测结膜、角膜组织改变 限公司合作,研发制造符合临床需求且安全有效的新型水凝胶密封剂,并制定标准化流程,为后续大规模生产提供方向。2.观察新型透明角膜切口水凝胶密封剂的有效性:观察涂抹该密封剂后角膜切口的渗漏情况及前房炎症情况,检查其是否能有效密闭切口,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3.观察新型透明角膜切口水凝胶密封剂的安全性: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观察水凝胶密封剂对角结膜上皮细胞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及毒性损伤。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15 恶性青光眼
  的发病机制
  及治疗研究 针对恶性青光眼的解剖学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恶性青光眼的分类和治疗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依据特征性检查结果表现对50余例恶性青光眼患者采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疗效;手术前后各指标变化;分析其疗效及临床安全性。结果表明不同原因所致的房水逆流仍是恶性青光眼的解剖学发病机制,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征,采用以上三种治疗方式破坏房水逆流机制是恶性青光眼的治疗靶点。 完成符合相关入选标准患者随访数据统计 采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疗效;手术前后各指标变化;分析其疗效及临床安全性;发表1-2篇学术论文16 FS-Lasik与后房型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疗效观察 1.ICL组和LASIK组有效性指数比较。2.ICL组和LASIK组安全性指数比较。3.ICL组和LASIK组对比敏感度指数比较。 按照研究收集患者数据,完成患者数据随访工作,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 1.为矫正高度近视提供更好的选择;
  2、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2
  篇或申请1-2项实用新型专
  利。
  17 关于非肌电
  图引导的布
  比卡因注射
  治疗斜视的
  研究 研究非肌电图引导下的布比卡因眼外肌注射方法;明确其最适合剂量和浓度,以及其与斜视度间的量效关系;研究布比卡因注射眼外肌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位变化规律,明确布比卡因眼外肌注射后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可能出现的眼部改变或不良反应;
  通过影像学观察了解眼外肌注射布比卡因后患者眼外肌形态学变化规律。 继续征集患者,观察患者注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完成患者后期数据采集 明确非肌电图引导下的布比卡因眼外肌注射方法;明确其最适合剂量和浓度,以及其与斜视度间的量效关系;
  掌握布比卡因注射眼外肌后
  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位变化
  规律,明确布比卡因眼外肌注射后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可能出现的眼部改变或不良反应;了解眼外肌注射布比卡因后的形态学变化规律。
  18 多模态人工
  智能模型在
  糖尿病黄斑
  水肿中的应
  用 本课题拟建立病灶标记的图像数据集,对眼底图片、OCT 进行病灶量化评估和相关性分析;开发多模态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的关键技术,用于各种类型 DME 的筛查和黄斑水肿高危因素的识别,以期抓住治疗和警示阈值;探索 AI 前沿创新性技术在真实世界的应用,旨在减轻临床医师工作量,提升基层和资源匮乏地区的诊断能力,构建智能化DME 预防、诊断、治疗、随访的新模式。 确立数据集建立的各种参数(如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析。2.建立多模态的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关键技术,包括图像处理、AI 算法等核心技术,实现深度学习等AI前沿创新性技术在 DME 的临床应用验证。3.提升各种类型 DME 包括对临床前期黄斑水肿高危因素的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抓住治疗和警示阈值,建立符合临床和筛查的 DME 与诊断、治疗、随访体系。4.探索并实现社区及医院的应用,进行相关的质量反馈及优化改进。
  19 急性共同性
  内斜视
  (ACCE)手术
  量参考公式
  设计及疫情
  期间病因相
  关性分析 1、AACE 手术量的量化参考公式设计。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拟将 AACE 组与对照组手术量对比,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拟得出 AACE 患者手术量量化参考公式。
  2、采用问卷星链接方式完成 ACCE 患者用
  眼行为习惯问卷。分析疫情期间患者术前、术后近距离用眼时长变化、用眼习惯与ACCE 发病率及复发率的相关性。 手术后病例随访,统计有效病例数。完成病例收集及随访记录。 1.通过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患者年龄,职业,发病时间,近视程度,眼轴、手术量、手术方式的相关分析,拟得出 ACCE 患者的手术量量化公式2.术前用眼方式,时长与ACCE 发病率的相关性3.术后用眼方式,时长与ACCE 复发率的相关性4.疫情期间近距离用眼时长与用眼习惯的变化与 ACCE发病率的相关性20 3D可视化手术系统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与创新 1、分析3D可视化手术系统是否能改善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效率。
  2、研究不同参数设置对手术的影响,优化
  系统参数,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已于2024年12月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于眼科学报发表论文:白内障人群角膜屈光力的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并完成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眼科手术的侧切口刀具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2篇或申请1-2项实用新型专利。
  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
  次。
  21 3D可视化手
  术系统与传
  统显微手术
  系统对眼组
  织损伤的对
  比研究 1、评估3D可视化手术系统于不同光照强度下白内障手术完成时间及术者感受,评估、计算在清晰视野下完成白内障手术所需的最低光照度,优化3D可视化手术系统于白内障术中使用的相关参数
  2、比较3D可视化手术系统与传统显微手术
  系统在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厚度、对比敏感度阈值、ERG波形、泪液分泌、泪膜稳定性、泪液渗透压、脂质层厚度及睑板腺萎缩程度等指标上的差异,从而综合评估白内障术中应用3D可视化手术系统的安全性及优越性
  3、比较3D可视化手术系统与传统显微手术
  系统中光照强度与观测指标变化量的相关性,从而筛选出对于光毒性反应最为敏感的指标,提高对于术后预期视功能的评估准确性 已于2024年12月完成课题结题工作,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便于植入的三片式人工晶体襻植入镊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2篇或申请1-2项实用新型专利。
  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
  次。
  22 短眼轴白内
  障患者中连
  续视程人工
  晶体植入的
  临床研究 白内障的治疗已经进入屈光性手术时代,随着检测仪器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迭代,术者可以更好地应用高端人工晶状体在不同患者的精准手术规划中。亚洲人群的白内障患者中短眼轴眼(眼轴<22mm)的比例较其他种族显著增高,其眼球小、前房浅、眼前段组织空间狭小、眼前节长度与眼轴不成比 已于2024年12月完成课题结题工作,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人工晶体襻固定镊 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并比较在短眼轴白内障患者中,应用新无极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并且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和前节OCT分析患者术后眼前节改变。重点在于探讨例。这些都对高端人工晶状体植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基于不断增长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需求,有必要对短眼轴患者的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植入展开临床研究,满足此类患者的全程视力需要。   短眼轴患者术前眼部的生物学测量,人工晶状体计算和术后视功能和屈光状态的改变。
  23 特殊眼轴及
  曲率的IOL
  计算公式优
  化与应用 本项目研究组既往对于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散光患者、短眼轴及高度近视的患者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及现在IOL计算公式解构分析,目前已初步形成FY-IOL通用计算公式、FY-ToricIOL计算公式和FL-L 角膜屈光术后IOL计算公式并建立在线计算app供临床医生使用。在本中心临床应用中,在常规眼轴及高度近视眼轴应用上有着较高的准确性,与目前新型IOL计算公式如BarrettUniversal Ⅱ、kane公式比较也有着相似的优越性。但在短眼轴及长短眼轴合并异常角膜屈光力的患者上FY-IOL通用公式及Barrett Universal Ⅱ、Evo、kane等公式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尽管BarrettUniversal Ⅱ、kane等公式也在优化的过程中,由于其多基于国外患者的数据统计分析,且优化进度不明朗。本研究拟基于中国人群眼部生物测量数据特点及术后屈光结果的分析,对FY-IOL通用计算公式进行优化,进一步增加特殊人群IOL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数据搜集、计算、分析,优化IOL计算公式 1、发表论文1-2篇。
  2、优化FY-IOL通用计算
  器。
  24 曲安奈德前
  房内注射在
  硬核白内障
  术中的应用
  评估 本课题旨在研究硬核白内障术毕前房注射曲安奈德对预防术后炎症反应的效果,为曲安奈德的应用能在减轻硬核白内障术后炎症及提高视力提供客观依据 整理患者数据并完成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工作 硬核白内障术中注射曲安奈德后评估患者视力、眼压及眼部炎症情况,为更为安全、有效、合理的应用这项技术提供了依据。拟发表论文1篇,申请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25 opt联合环孢素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本课题组将采用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法进行研究,采用0.05%环孢素滴眼液(II)(沈阳兴奇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239)联合IPL及睑板腺按摩治疗MGD相关性干眼,观察患者治疗后,对其症状、体征进行评估,并与睑板腺按摩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SANTEN PHARMACEUTICALCO.,LTD.NO TO PLANT,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71192)治疗与睑板腺按摩联合0.05%环孢素滴眼液(II)(沈阳兴奇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239)治疗进行比较,来探索治疗MGD相关性干眼患者更为安全、有效的技术方法。 根据研究方案收集患者信息,汇总完整的资料,整理原始资料,统计测量结果拟计划申请专利:一种角膜温度测量仪 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1项
  26 眼表与角膜
  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本项目将充分利用科研创新团队的优质资源及整体优势, 以医疗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科技惠民为先导,以高级人才培养为核心,医、教、研、防全面发展,建设学 科的后备人才梯队,成为眼科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基地,力争在泉州市建立一个集公共教育、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亚专科培训、康复训练为一体的专科保健服务 模式,获得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远程会诊及指导、区域性转诊、治 疗及反馈等基本功能,基于泉州、覆盖福建、辐射全国,为省内外人群提供全方位的、 高质量 利用原有条件,组建研究队伍,启动项目研究,进一步完善干眼诊疗亚专科,依托工信部的“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设计并实现智能导医问诊服务;实施福建省九市城乡地区的实际流行 发表SCI2篇,申请科技进步奖1项的、可触及的、可支付的、可持久发展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质眼科医疗服务 病学调查工作,获取问卷及检查信息;并与国际相关机构如美国Baylor医学院开展交流,学习经验,并对研究设计进行指导;进行预实验预调查。
  27 飞秒激光辅
  助白内障手
  术的临床疗
  效和对角膜
  内皮的影响 对比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的差异,和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整理患者数据并完成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工作,拟计划申请专利:一种飞秒激光白内障乳化治疗装置 1篇核心期刊论文或1个实用新型专利
  28 玻璃体腔注
  药术后行玻
  切手术对糖
  尿病性视网
  膜病变并发
  玻璃体积血
  患者的临床
  治疗效果观
  察 比较玻切手术联合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减少DR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提高术后视力以及防治严重并发症的进行临床效果观察,以为今后DR并发症手术的治疗中提供更多数据与参考,以期为广大的糖尿病眼病患者探求更为安全、高效的新型手术方式及技术。 已完成患者随访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拟计划申请专利:一种眼科玻璃体腔注药术的手术专用注射器 1.玻璃体腔注药术后行玻切手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玻切手术过程中玻璃体腔出血程度的减轻;2.玻璃体腔注药术后行玻切手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的治疗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消退;3.玻璃体腔注药术后行玻切手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的治疗中,视网膜前后增殖机化膜的附着力的下降;4.玻璃体腔注药术后行玻切手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的治疗中,手术持续时间的减短以及硅油使用率的下降。
  29 对比两种不
  同离焦框架
  眼镜近视防
  控效果的临
  床观察 近视眼率和高度近视眼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近视防控是事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前途的命运问题。近年来基于近视离焦理论减缓近视进展的光学产品应运而生。本研究结合国内及本地区实际情况,遵循国内通行的近视诊断标准,对比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和佩戴同心环带微柱面离焦眼镜后的近视控制情况,拟为延缓近视进展的治疗方案设计提供新的选择。 1、确定研究方案,培训临床观察人员
  2、中小学生近视
  筛查配镜,收集健康管理资料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1-2篇30 强脉冲激光治疗眼科术后合并螨虫感染的干眼及眼表炎性因子变化分析 干眼、及螨虫感染是常见的眼部疾病,二者经常合并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眼科手术不可避免改变眼表微环境,可诱发或使干眼不适症状加重,同时,眼表微环境的炎症因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强脉冲光是利用400nm—1200nm脉冲光能软化睑脂促进排出、封闭扩张毛细血管减轻局部炎症因子,缓解神经源性疼痛,通过一过性高温杀死蠕形螨,降低局部螨虫的数量,是目前物理治疗干眼一种新的方法。但在眼科术后干眼合并螨虫感染治疗中,尚缺乏足够数据。本研究拟通过对强脉冲光治疗眼科 采集患者数据 1.强脉冲激光可有效缓解干眼症状、效果持久,降低或清除螨虫数,并发症少,可迅速达到并持久维持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眼科术后干眼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治疗;2.强脉冲激光治疗眼科术后干眼可明显减少眼表泪液中炎性因子,减轻眼表炎症,与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分数呈负相关。术后合并螨虫感染患者的体征、症状、炎症因子、螨虫数量等的临床观察,探索该治疗的可行性,以期阐明眼科术后干眼合并螨虫感染的干眼患者强脉冲光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31 特发性黄斑
  前膜术前术
  后黄斑区微
  结构变化的
  观察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通过OCT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进行分级,评价术前分级与预后的相关性。2.收集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BCVA、CMT、FAZ面积、视网膜血管位移等参数,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各个参数与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的相关性。3.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比较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ILM剥除对预后的影响。4.通过OCT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进行分级,评价术前分级与预后的相关性。5.收集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BCVA、CMT、FAZ面积、视网膜血管位移等参数,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各个参数与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的相关性。 采集病例资料、中期小结,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眼科手术用的记忆金属辅助撕囊器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2篇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2项。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1~2次。
  32 角膜上皮树
  突状细胞及
  上皮下神经
  纤维检查在
  干眼分级诊
  断及治疗中
  的应用研究 1、通过对干眼患者角膜上皮树突状细胞及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数量及分支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准确的反应干眼的程度和疾病的状态,对干眼的分级起到补充诊断
  2、通过对角膜神经纤维形态的观察,评估
  抗炎治疗及角膜营养治疗在干眼治疗中的实际效果 采集患者数据,拟计划申请专利:一种干眼仪水循环除菌装置 1、在干眼分级诊断上给予明确的定量支持,评估干眼治疗中抗炎治疗及角膜营养治疗的疗效,针对干眼抗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实际中用药的调整,更精准的进行干眼治疗
  2、发表1-3篇核心及以上
  学术论文
  33 硅油填充不
  同时期黄斑
  及视盘的改
  变 了解硅油对眼内显微结构的影响,为硅油取出时机提供依据 术后病人定期复诊,收集检查结果 拟利用OCT、EDI-OCT及OCTA对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术后不同时期黄斑及视盘显微结构及血流的检测,为视网膜脱离患者选择最佳取油时机
  34 特发性黄斑
  前膜手术预
  后的影响因
  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SD-OCT对手术前后黄斑区结构的测量观察,探讨 IMEM 患者黄斑区形态学改变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评估预后。
  以帮助手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预估患眼术后视力情况 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做好记录 利用SD-OCT对术前IMEM患者黄斑区进行评估,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黄斑前膜患者的手术指征评估及手术效果评价,提供客观重要的依据。会大大提高患者的术后视功能,同时提高满意度
  35 强脉冲光在
  干眼治疗中
  的应用研究 拟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比IPL治疗前后干眼症状、体征,以及炎症因子检测水平等指标在IPL治疗前后的参数差异,以及上、下睑联合治疗和仅下睑治疗干眼两组的疗效分析,探索IPL在干眼治疗中应用,为临床上干眼治疗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首批数据分析,优化实验方案,IPL 操作及操作前后指标检测 1、完善临床干眼患者档案管理;
  2、完善临床干眼患者主观
  症状、客观体征等指标监测;
  3、改进 IPL 在干眼相关性
  干眼治疗中的应用
  4、至少发表论著1篇;推
  广IPL治疗干眼相关性干眼
  技术
  36 基于大数据 通过对佛山市禅城区所有中小学生近视流行 数据采集,统计 1、掌握佛山市禅城区所有
   的佛山市禅
  城区中小学
  生近视发病
  流行病学分
  析和风险预
  警 病学多维度数据收集,研究动态数据科学分类采集技术,构建进佛山地区小学生近视发病信息数据库;研究数据治理技术,挖掘不同维度数据的潜在联系,构建佛山地区小学生近视发病态势场景化数学模型,并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平台;研究建立特定疫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并用于平台演练;采用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设计分级预警模型,实现场景化预警和前瞻性分级预警目标。本项目若顺利实施,可以对青少年近视危险因素进行提前预警与提示,为学生和家长早期近视的干预赢得时间,也为佛山地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和分析 在读中小学生近视状况和流行病学特点,构建禅城区中小学生近视发病数据库。
  2、根据大数据分析,研究
  开发定量风险分析软件,建立近视预警平台,为各级政府制定近视防控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助力青少年近视防控。
  37 泪膜对白内
  障患者角膜
  曲率测量影
  响及干预措
  施的研究 鉴于白内障患者极高的干眼症患病率,研究泪膜对白内障患者光学生物特征测量的影响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裂隙灯角膜荧光染色观察白内障患者术前的泪膜情况,光学测量仪器IOL Master-500检测其术前角膜曲率和眼轴,电脑自动验光仪检测其屈光状态和角膜曲率。将所有入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配到左氧氟沙星组和玻璃酸钠组,使用不同的滴眼液滴眼干预后,再次测量其角膜曲率和眼轴。比较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干预前后角膜曲率测量值的变化。为角膜曲率测量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为白内障术前手术方式设计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临床试验阶段:
  在门诊招募志愿
  者,进行临床试验,收集数据 1.白内障手术量巨大,受众广泛,角膜曲率测量的准确性一直是白内障手术中的难点问题。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为此提供解决方案。2.实验研究中采用的检查设备、药品均十分普及,研究方法可行性高,在各级开展白内障手术的医疗机构均可推广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38 老年性白内
  障手术相关
  性干眼的围
  手术期防治
  策略 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致盲眼病,恢复患者低视力唯一可行方法是行白内障摘除手术,许多因素可影响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最为常见的为干眼症。本项目结合国内外白内障手术相关性干眼围手术期防治策略,对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流行病学调查、术前眼表情况评估、术中眼表保护、术后观察随访等措施,以加强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管理,为我国广大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术中聚维酮碘使用干预、术后随访 可规范化评估和防治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可为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相关干眼的术前筛查、等级划分、风险评估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以确保白内障术后患者恢复最佳视功能和提升患者满意度,对推进老年性白内障防盲致盲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39 国产EDOF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比较研究 1、研究爱博诺德普诺明®全视®非球面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术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视觉质量的改变;
  2、比较研究普诺明®全视®非球面衍射型多
  焦点IOL与Symfony IOL的术后视觉质量。 开展预研究,完成全视IOL和Symfony IOL植入手术例,对患者数据进行收集; 1、计划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国内期刊论文1-2篇;申请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1-2项;
  2、培养研究生1-2名。
  40 睑板腺功能
  障碍对白内
  障手术前后
  眼表泪液系
  统影响的临
  床分析 1.横断面研究:对拟行内眼手术患者行术前OSDI、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睑板腺红外摄像评估、眼睑螨虫镜检等,作概况分析。2.前瞻性研究:将患者按术前有无MGD分为两组,监测其内眼手术前后上述指标变化。3.干预试验:对术前存在MGD者予睑板腺综合治疗后再行内眼手术,监测上述指标变化。 对术前存在MGD者予睑板腺治疗后再行内眼手术,监测眼表泪液系统变化拟计划申请专利:一种低功耗便携手持式白内障检测设备 本项目预期能够验证术前存在睑板腺结构或功能异常的患者接受内眼手术后更易出现中重度眼表泪液系统改变,因此建立规范的术前眼表泪液系统和睑板腺评估体系,对易感者进行睑板腺综合治疗干预,可降低易感患者发生中重度眼表泪液系统并发症的机率,改善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1 肌止端倾斜
  的外直肌后
  徙术治疗分
  开过强型间
  歇性外斜视
  的临床研究 收集儿童真性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病例、完善术前检查和手术设计量、对患儿实施手术、观察随访、以及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等 数据统计分析 1、在SCI收录杂志发表相关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2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2、通过该研究项目的实
  施,进一步提升本单位中青
  年医生的临床科研水平
  42 有晶体眼后
  房型人工晶
  体植入术与
  激光角膜板
  层屈光手术
  矫正中度近
  视的对照研
  究 通过对ICL植入术与激光角膜板层屈光手术(Smile术式和FS-LASIK术式)治疗中度近视眼的疗效、术后视觉质量、手术安全性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以期为中度近视眼患者术式的选择提供最佳方案 收集临床病例,完善术前检查,实施手术,进行随访观察 在SCI收录杂志发表相关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篇,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制定中度近视患者人群的手术选择优先项;优化中度近视患者人群手术疗效全面评估方案;不同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识别、预防与处理的措施
  43 强脉冲光治
  疗对睑板腺
  导管有促增
  作用的临床
  观察 IPL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光子治疗手段,本项目拟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比IPL治疗前后干眼症状、体征,通过泪膜破裂时间(BUT)、OSDI问卷调查、睑板腺照相、泪河高度、泪脂质层分析、眼红分析等指标在IPL治疗前后的睑板腺照相形态学变化比较及其他干眼参数差异,探索IPL在MGD相关性干眼治疗中其优势的直接证据,为临床上干眼治疗策略选择提供直接的可视化证据,减少MGD患者药物的使用率或使用频次进而降低药物因素所引发的眼表问题,从而使强脉冲治疗MGD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应用。 收集病例相关数据进行阶段性分析 1.技术指标:经IPL治疗后,部分缺失的睑板腺组织成像较治疗前形态改善明显,或者说能逆转再生部分萎缩缺失的睑板腺管,在影像学方面寻找出睑板腺管缺失部分逆转再生的直接证据。2.成果提供形式:发表论文1-2篇44 Ucp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分析 评估UCP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患者招募与基线评估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篇。
  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
  次。
  45 飞秒激光辅
  助AK手术与
  手工角膜缘
  松解切口矫
  正低度数散
  光的对比研
  究 1.白内障手术中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有较大影响,为解决中、低度数散光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并进行对比研究。
  2、散光角膜切开术(Astigmatic
  Keratotomy,AK),角膜缘松解切开术(limbal releasing incision,LRIs)是目前公认较为先进且有效的手术方法,对不同散光度数的患者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是否可更好的改善术后效果。 完善术后随访各项指标,并通过统计对比分析散光矫正效果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篇。
  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
  次。
  46 睫状前血管
  分离在斜视
  显微手术中
  的应用 (一)探索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的安全性。
  (二)探索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的可行性,明
  确睫状前血管分离术能否有效减轻术中和术后出血,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以及缩短术后恢复期。 对比有无行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的术后第一天及术后一周、术后半年至一年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发生情况 在国内核心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1 篇,在全国和省级专业学术会议交流论文 1-2篇。
  47 区域折射型
  人工晶体和
  连续视程人
  工晶体植入
  术后视觉质
  量对比分析 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ZXR00使患者具有良好的远近视力,实现脱镜,目前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术后远视力较为优秀。区域折射型 MIOL具有更大的近段光学面积,有利于减少夜间视觉干扰并改善近视力,SBL-3是第2种临床上运用的区域折射型 MIOL,它具有更大的近段光学面积,有利于减少夜间视觉干扰并改善近视力为综合评估区域折射型MIOL 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将两种人工晶体作为对比研究,分析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满意度和脱镜率,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意义 完善术后随访各项指标,并通过统计对比分析术后视力矫正效果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篇。
  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
  次。
  48 利用OCT检 根据青光眼结构损害和功能性改变之间的对 样本搜集整理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
  测青光眼视盘缺损参数与对应区神经纤维层厚度相关性分析 应关系,研究出早期青光眼诊断、分期以及视功能评估的敏感指标。   篇。
  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
  次。
  49 OCTA在早、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测量黄斑区血管网密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缺损相关性的分析研究 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0CTA)测量黄斑区血管网密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缺损与早、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 小样本收集和整理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篇。
  2、临床技术操作标准
  50 SMILE角膜基
  质透镜植入
  联合CXL治
  疗薄圆锥角
  膜的临床应
  用研究 通过对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从而对 SMILE角膜基质透镜移植术联合 CXL术从安全性、稳定性、临床疗效等多方面 ,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本研究,希望 SMILE来源的角膜基质透镜移植术联合 CXL更好的应用与临床工作中,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尽量降低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几率,有望为更多的圆锥角膜患者带去光明和希望 收集病例,手术实施 1.完成研究记录及工作报告。2.研究成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 2次。3.在核心期刊或SCI杂志上疗方法。
  51 近视激光矫
  正术后飞秒
  激光辅助白
  内障超声乳
  化联合三焦
  点人工晶状
  体植入后的
  临床观察 通过对术后视力、眼压、验光、离焦曲线、itrace视觉质量分析、远中近用眼满意度调查,以评估近视激光矫正术后白内障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联合三焦点人工晶体(IOL)植入术的效果从精准性、安全性、稳定性、临床疗效等多方面,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 收集病例,手术实施 1.完成研究记录及工作报告。2.研究成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 2次。3.在核心期刊或SCI杂志上篇。
  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
  次。
  53 单眼多焦点
  激光原位屈
  光性角膜磨
  镶术治疗老
  视的临床观
  察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眼逐渐丧失了将眼的焦点从远移到近的能力,通常在40-45岁之后出现,患者看近时的眼镜度数需在看远度数的基础上增加近附加度数,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老视。2005年全球大约有10.4亿老视人口,其中超过一半未得到有效矫正,因此对它的矫正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据估计,到 2020年将会有21亿人受到这种困扰。目前,对老视的治疗有配戴眼镜、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角膜植入物、巩膜植入物、角膜屈光手术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都各有利弊。对于合并近视、散光、较为年轻且晶状体无明显混浊的患者,角膜屈光手术仍是一种较为主流的选择。本研究通过收集、分 完成临床资料的搜集、整理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篇。
  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
  次。
     析行单眼多焦点激光原位屈光性角膜磨镶术治疗合并老视的屈光不正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来评估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54 老视补偿LASIK术在矫正近视合并老花的应用研究 究双眼单视联合Q值引导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老花手术后屈光度变化值;视觉质量;全眼波前像差。总结出经验值以期为近视合并老花实施LASIK手术提高全程视力,改善视觉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已完成课题结题工作,并于2024年8月湖北医药学院学报杂志发表论文双眼单视原理Q值引导LASIK治疗近视合并老视的疗效分析 1、发表学术论文1-2篇;
  2、建立院内近视老花患者
  屈光档案,规范复诊及随访流程;
  3、加强近视老花的科普力
  度,提高民众对于近视老花的重视度,提供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提供相应的近视老花综合治疗措施。
  55 深度学习人
  工智能个性
  化预测高度
  近视黄斑劈
  裂患者后巩
  膜葡萄肿三
  维立体结构
  的转归 本研究拟创建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个性化预测和智能远程健康跟踪计算的AI模型,通过AI自动识别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OCT的图形,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来进行视网膜劈裂的预后判断以及跟踪随访。在此基础上将该AI模型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集合,开发远程健康预测云平台,实现AI实际应用与眼科临床工作的开创性结合,探索一种慢病管理新策略,具有深远的临床应用价值。 手术处理及随访观察,拟申请专利:一种手持式眼底病筛查装置 1、发表论文2篇;
  2、培养带教二名主治医
  师,二名住院医师。
  56 基于优化的
  全角膜屈光
  力研发角膜
  激光术后IOL
  计算公式 角膜屈光力是影响角膜激光术后IOL屈光力测算的重要因素之一,全角膜屈光力运用光线追迹的原理,理论上更接近真实值。但是目前的IOL屈光力计算公式多是建立在SimK数据的基础上优化,如何将全角膜屈光力运用于角膜激光术后IOL的计算国内目前研究甚少。本课题组希望通过使用Scheimpflug系统(Pentacam ;Oculus,德国)等技术测量的全角膜屈光力进行计算,比较各类近视激光术后IOL计算公式的准确性,优化全角膜屈光力,修正影响IOL屈光力的相关因素,研发新型近视激光术后IOL计算公式,进一步减少激光术后IOL计算的预测误差。 白内障手术,术后指标测量,拟申请专利:一种屈光手术矫正装置 1、论文1至2篇
  2、优化角膜激光术后公式
  57 微脉冲激光
  治疗在难治
  性青光眼治
  疗中的应用 本课题拟选取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微脉冲激光睫状体光凝治疗,并与传统的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控制情况、视力改变、并发症以及青光眼复发情况,为高强度聚焦超声睫状体凝固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提供切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完成40例难治性青光眼的1年期随访观察。总结资料,完成数据分析和资料总结 1、计划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国内期刊论文1-2篇;申请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1-2项;
  2、培养研究生1-2名。
  58 新型复合球
  柱微透镜多
  点离焦近视
  防控镜片的
  开发与有效
  性验证研究 本研究拟以多光谱视网膜周边离焦测量技术MRT(Multispectral RefractionTopography)为基础,针对性地开发一种新型的个性化复合球柱微透镜多点离焦近视防控镜片。该镜片能够根据不同的离焦模式进行参数调整,以适应个体差异,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证实其对近视发展的控制效果。 落实实验操作及实验条件,摸索复合球柱微透镜镜片相关参数及材料;小批量开模生产并进行光学质量检测及离焦量校准 新型复合球柱微透镜离焦近视防控镜片1项59 N-酰基乙醇胺酸性水解酶(NAAA)及其抑制剂调控斜视术后瘢痕形成的研究 研究团队通过新西兰大白兔上直肌实验性移位构建斜视术后瘢痕模型,使用N-酰基乙醇胺酸性水解酶(N-AcylethanolamineAcid Amidase, NAAA)抑制剂和慢病毒载体上调及下调NAAA的表达及活性,研究其对斜视术后瘢痕程度的调控作用。选用多种受体拮抗剂对NAAA蛋白调控术后瘢痕的靶点 构建兔子上直肌移位实验模型;
  研究NAAA表达及
  活性与瘢痕严重
  程度的相关性;
  完成NAAA细胞定
  位 明确NAAA蛋白可以作为治
  疗斜视矫正手术术后瘢痕的
  有效药物靶标,研究NAAA抑制剂对斜视术后瘢痕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及通路进行分析,并对成纤维细胞NIH-3T3进行氧糖剥夺处理以模拟术后高炎症反应下NAAA蛋白调控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探究NAAA蛋白是否可作为治疗斜视术后瘢痕的有效药物新靶标。60 地塞米松缓释制剂在青光眼手术中抗炎,抗疤痕作用的探索 以小梁切除术为代表的滤过手术是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式,近些年来,虽然非滤过泡依赖的微创青光眼手术蓬勃兴起,然而,滤过手术在临床仍不可取代,滤过手术后瘢痕化的问题困扰着所有的青光眼手术医生,研究表明,术后高强度,长时间的激素滴眼液应用可以大幅提高手术成功率。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是临床常用的缓释强效抗炎药物,已有研究表明,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在眼中具有与正常玻璃体内相同的药代动力学,其在眼内可发挥较强的抗炎效果,地塞米松缓释制剂植入结膜下可在局部发挥更持久,有效的抗炎作用,进而促进滤过泡的形成,减少术后抗炎药物的使用,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拟将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植入兔眼滤过泡下,通过术后滤过泡形态的观察,及术后结膜病理检测分析,探究地塞米松缓释制剂在滤过手术中应用前景。 1.文献检索完善实验细节规划及所需动物,试剂准备2.完成部分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及术后滤过泡观察 1.对比地塞米松缓释制剂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炎作用的强弱及其对滤过泡形态的影响;2.对比术中运用丝裂霉素及地塞米松缓释制剂对青光眼术后抗炎作用及滤过泡形态的影响。
  61 基于葡萄膜
  炎血管渗漏
  量化评分评
  估Th17/Treg
  细胞分化的
  机制研究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到目前为止葡萄膜炎主要依靠临床体征评估病情,缺乏客观和量化标准。既往研究表明天然免疫抑制性 CD4+CD25+FoxP3+T 调节细胞 (Treg) 参与炎症的消退和缓解期维持。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视网膜血管渗漏程度是临床炎症前期的预测因子和炎症的量化指标。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程度血管渗漏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外周血 Treg、Th1和Th17 水平以及相关 DNA 甲基化和眼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外周血免疫调节表型、眼内炎症因子表达谱和视网膜血管渗漏程度的相关性,阐明葡萄膜炎临床炎症发作前期的Th17/Treg细胞比值、Treg细胞分化和相应转录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对外周血进行Treg 和Th1/Th17 免疫分型和细胞因子分析,比较不同程度血管渗漏的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型和细胞因子谱,绘制趋势图。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程度视网膜血管渗漏的葡萄膜炎患者的外周血 Treg、Th1 和Th17 水平以及相关 DNA 甲基化和眼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外周血免疫调节表型、眼内炎症因子表达谱和视网膜血管炎症程度的相关性,阐明葡萄膜炎 Treg 细胞在炎症发展中的转变,探索炎症干预靶点。
  62 飞秒激光辅
  助白内障手
  术中负压吸
  引对术后干
  眼的影响及
  相关机制研
  究 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致盲的最主要原因,手术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眼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已经逐渐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这一更微创、更精准、更安全的手术方式将白内障摘除并获得清晰视力。然而,术中使用的负压吸引对患者的眼表面造成影响,从而增加术后干眼的发生率。随着中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今白内障患者术后的高期望值却与精准飞秒白内障手术后的高干眼发生率呈正比,关于飞秒激光白内障术后干眼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数据,通过评估术前、术后各时间段干眼相关检查,结合术中飞秒操作时长、负压吸引时长,进而探索手术中负压吸引对眼表面健康的影响。 按计划进行试验对象筛选,手术数据收集 探索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中负压吸引,尤其是脱负压与否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通过定量分析术前术后泪河
  泪液中IL-1β、IL-5、IL-
  6、VEGF等细胞因子的变化
  以及泪液分泌、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眼表规则指数等相关干眼辅助检查进而探索飞秒激光操作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负压吸引是否加剧术后干眼症状。寻找其原因对FLACS术后干眼治疗有积极作用,也有助于FLACS的进一步推广63 mAChRs介导的角膜神经对角膜上皮代谢表型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角膜是神经末梢分布密度最高的组织,主要来源于三叉神经节,后者受损可导致神经营养不良 性角膜病变,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阻断角膜中的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或M 型胆碱能受体(mAChRs)可导致角膜上皮的代谢异常,而在角膜损伤模型中植入乙酰胆碱则可以抑制其改变,且多种角膜损伤模型中mAChRs均发生了显著下调,提示其可能成为角膜损伤治 疗的新靶点。本研究聚焦于mAChRs,将通过体内外实验深入探究角膜神经对角膜上皮代谢表型的调控作用 完成第一部分研究:角膜神经阻断后的角膜上皮代谢表型变化 阐明mAChRs介导的角膜神经对角膜上皮代谢表型的调控及其机制,从全新的角度来探究角膜对损伤的应答及其调控机制。该研究成果将可能为角膜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奠定新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为诊疗手段带来新的突破
  64 原发性开角
  型青光眼可
  疑致病基因
  的相关机制
  研究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眼病。确定POAG 的发病机制是人类最终战胜该病的关键因素。已知病理性眼压升高为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眼压升高以及特征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尚不清楚,这也是此病被称为“原发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显然,阐明眼压升高以及视神经受损的原因是我们认识 POAG 并最终战胜该病的关键。课题组近期也发现一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POAG 家系。课题组首先对该家系进行了已知候选致病基因的筛查均未发现疾病相关突变,后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发现位于 2号染色体上的 EFEMP1 基因突变位点(c.T1480C:p.X494Q),随后一代测序证实该突变与家系共分离(见前期工作),此外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未发现其它表型相关基因变异。结合以上文献的相关证据,提示EFEMP1 基因可能是该家系 POAG 的致病基因。该家系的特点和上述 EFEMP1 相关POAG 家系一样,同样是明显的眼压升高和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本课题计划在进一步扩大样本和家系研究的同时,通过细胞培养和构建 EFEMP1 基因点突变敲入小鼠模型,从功能学上研究EFEMP1 基因及其变异(c.T1480C:p.X494Q)在 POAG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基因敲入小鼠的临床症状检查,模拟出 POAG 的主要临床表现 本课题根据两个POAG 家系研究中发现的新的 POAG 致病基因 EFEMP1 入手,结合文献复习,通过转基因鼠模型的研究,分析 EFEMP1 基因以及基因点突变(c.T1480C:p.X494Q)后异常表达蛋白在 POAG 发病中的作用,为 POAG 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基础
  65 睡眠不足在
  小鼠近视发
  生发展中的
  作用及机制
  研究 通过三个层面研究睡眠与近视间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
  1、临床研究:研究睡眠与儿童屈光度、眼
  轴、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2、动物实验研究:通过睡眠剥夺模型研究
  睡眠剥夺与动物近视发生之间的相关性。
  3、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研究近视与非近
  视动物视网膜多巴胺及眼内组织 MMPs, TIMPs 蛋白、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含量揭示睡眠导致近视的可能机制。 小鼠视网膜、巩膜、眼内液标本收集;临床实验数据收集。收集所有实验动物相关标本;必要时补充实验;采集临床实验数据,优化实验方案 1、临床研究阐述睡眠与儿童屈光度、眼轴、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2、通过睡眠剥夺模型研究
  睡眠剥夺与动物近视发生之
  间的相关性。
  3、通过研究近视与非近视
  动物视网膜多巴胺及眼内组
  织 MMPs, TIMPs 蛋白、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含量揭示睡眠导致近视的可能分子机制。
  66 一种便携式
  自带光源眼
  用强磁棒的
  研制及其安
  全性及有效
  性评估 该项目研究通过在现有眼用磁铁结构基础上进行优化及改良,研制出新型辅助器械---便携式自带光源眼用强磁棒。主体由强磁性材料构成,增强了对磁性异物的吸附力,提高了眼科急诊手术异物一期取出成功率;尖端 LED 光源,增加了可视化程度,避免操作中的盲目性,减少了术中二次损伤。通过 建立和完善兔眼眼内异物伤模型,提供完整的动物模型相关资料和参数。 (1)便携式自带光源眼用强磁棒的设计、改良及精密数控机床加工。
  (2)便携式自带光源眼用
  强磁棒体外性能检测。
  (3)通过兔眼异物伤模型
  的建立,验证便携式自带光
  制作兔眼内异物模型,对该新型辅助器械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估。该新型辅助器械有助于提高基层医院在眼异物伤取出过程中的成功率,大大降低异物残留导致的眼内感染。该项研究促进我国在眼异物伤领域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了我国在异物伤领域相关辅助器械的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国内乃至国外先进行列,并为后期工业化生产打下理论和实验基础,具有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化市场前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意义。   源眼用强磁棒的安全性及有效性。67 外周血Treg细胞极化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症的机制研究 T 细胞在葡萄膜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D4+CD25+FoxP3+ Treg 细胞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和防止免疫过度激活方面至关重要。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渗漏可预测临床炎症的发生,是评估炎症的客观量化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进展程度的血管渗漏的葡萄膜炎患者的外周血Treg、Th1 和 Th17 水平以及相关 DNA 甲基化和眼内细胞因子水平,阐明葡萄膜炎Treg 细胞在炎症发展中的转变,探索炎症干预靶点。 评估 Treg 细胞抑制炎症反应性T 细胞的功能,验证 Treg 细胞的炎症抑制作用 T 细胞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程度视网膜血管渗漏的葡萄膜炎患者的外周血 Treg、Th1 和 Th17 水平以及相关 DNA 甲基化和眼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外周血免疫调节表型、眼内炎症因子表达谱和视网膜血管炎症程度的相关性,阐明葡萄膜炎 Treg 细胞在炎症发展中的转变,探索炎症干预靶点。68 PresbyMax单眼视模式治疗合并屈光不正的老视眼临床疗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老视眼是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调节力逐渐减弱而呈现的屈光不正状态,是年龄相关性视物改变的生理过程,是中老年人远近视力逐渐减退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工作中的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对老视矫正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老视矫正方法主要包括框架眼镜配戴及手术矫正,前者频繁换镜给中老年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后者的晶状体和巩膜手术矫正方法效果和安全性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中年人接受角膜手术矫正老视的方法得到关注并取得了进展。既往研究表明主导眼行LASIK手术足矫、非主导眼行PresbyLASIK手术可改善患者远、中、近视物质量,但由于老视人群干眼发生风险增加,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创伤小,可大大降低手术本身对眼表组织的干扰,但目前对主导眼和非主导眼分别采用SMILE手术和PresbyMax手术对老视的治疗效果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对不同程度老视患者基于主导眼和非主导眼分别采用不同角膜屈光手术,评估该治疗方案和技术用于老视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并对影响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招募患者及研究实施 本研究拟探讨PresbyMax联合SMILE手术矫正中老年屈光不正合并老视的安全性、术后患者的长期满意度及患者职业、年龄、性别、瞳孔大小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准确了解影响手术方法和设计对相关人群,尤其是工作人群的具体因素,明确不同工作性质和生活方式、不同年龄阶段对手术设计的具体要求,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发表的形式进行呈现并进行推广和传播。
  69 基于生成对
  抗网络构建
  飞秒激光角
  膜切口矫正
  散光的模型
  及临床应用 本项目针对飞秒激光AK矫正散光缺乏精准手术规划方案的临床需求,在前期预研结果的支撑下,以深度学习技术为核心,提取基于角膜地形图图像特征信息。本项目旨在研发构建飞秒激光AK矫正散光手术规划及术后预测模型,实现个性化散光精准矫正,提高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及视觉质量。 开展多中心数据验证,与专家的实际手术决策方案进行比对,评估手术规划模型准确性 本项目基于飞秒激光AK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图像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及时序性特征,首次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取角膜地形图特征与手术参数的内在关系,构建飞秒激光AK矫正角膜散光手术规划及术后预测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较精准的手术指导方案70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临床观察 选择在我院就诊翼状胬肉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眼前段照相检查,排除假性翼状胬肉,在完善检查后排除手术禁忌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联合湿态羊膜移植,观察此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 完成就诊翼状胬肉的患者相关临床数据统计及随访检查工作 1、根据研究结果,进行翼状胬肉联合结膜移植联合湿态羊膜移植分析,观察此手术的治疗效果,是否推广此手术。
  2、完成论文1~2篇,发表
  于核心期刊
  71 飞秒激光辅
  助与传统超
  声乳化白内
  障手术对
  Toric人工晶
  体稳定性影
  响的对比研
  究。对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并详 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同度。通过研究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对散光晶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白内障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筛选数据并进行分析 (1)探究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两种手术方式对 Toric 人工晶体稳定性的影响
  (2)由于 Toric 人工晶体
  旋转对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
  量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对比两种手术 方式术后晶体稳定性指导临床,证实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可预测性、有效性、稳定性。
  72 视功能训练
  在间歇性外
  斜视中的疗
  效观察 病例对照研究,我院就诊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各50例患者行视力、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眼生物测量、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及眼底常规检查。专科检查包括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知觉评估、同视机检查、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测量视物距眼视知觉评估检查。非手术治疗组进行视知觉训练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
  手术治疗组术后1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手术疗效。 按课题设计收集病例,分别检查动态及静态立体功能,记录原始数据,原始数据整理分类 1.对间歇性外斜视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2.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后重视双眼单视功能恢复,预防复发;3.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发病时间、屈光进展、近距离用眼每日时长等影响因素进行统计。
  73 角膜地形图
  及Lipiview
  辅助的异常
  瞬目儿童角
  膜前表面不
  规则性与干
  眼及常年过
  敏性结膜炎
  的相关性分
  析 通过收集就诊的异常瞬目儿童的角膜地形图和干眼及过敏性结膜炎相关临床参数,并统计分析其相关性,旨在深入了解儿童异常瞬目、干眼症、过敏性结膜炎及圆锥角膜之前潜在联系。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认识和依据。 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评估异常瞬目儿童的角膜地形图、泪膜及结膜炎症状态,了解结膜炎症反应引起的角膜变化如何影响泪膜稳定性,以及这与干眼和圆锥角膜之间的关联。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认识和依据
  74 角膜胶原交
  联术在飞秒
  激光小切口
  角膜基质透
  镜取出手术
  中的应用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联合预防性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更加安全的近视眼矫正手术方式,它能够加强术后角膜强度、提高术后视力的稳定性。
  本研究拟通过前瞻性的观察、分析在特殊近视眼人群(如角膜薄、角膜曲率偏高或偏低、角膜生物形态欠佳、近视度数高、散光大的患者)中预防性应用角膜交联术联合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完成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 论文1篇学术会议1次临床手术应用:100例/年培养主刀医生和主诊医生各1人
  75 不同前房深
  度下近视患
  者晶状体参
  数与眼前节 本实验拟招收拟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近视患者,术前患者基础检查参数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眼内压(IOP)、角膜曲率 数据整理、分析 1.了解不同前房深度下近视患者自身晶状体参数与眼前节参数间的关系;2.了解此关系是否呈线性关参数的 (Kf / Ks),眼前节参数包括角膜中央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水平角膜直径(WTW)、沟到沟直径(STS)、角到角直径(ATA),晶状体参数包括晶状体矢高(CLR)、晶状体厚度(LT)。根据测量所得中央前房深度(ACD)分为浅前房组(2.8mm≤ACD≤3.2mm)、中前房组(3.2mm<ACD≤3.4mm)、深前房组(ACD>3.4mm)3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法(或H检验及Bonferroni法)检验不同ACD分组下CLR、LT、WTW、STS及ATA间差异,绘制Bland-Altman图表法分析不同ACD分组下CLR、LT、WTW、STS及ATA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数据间相关性,并对不同ACD分组下晶状体参数间,或晶状体参数与眼前节参数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   系;3.了解此关系对临床上根据ACD选择ICL晶体尺寸是否存在指导作用。76 Sirius与IOL master测量角膜横径的重复性及其与STS、ATA的一致性 评估使用Sirius和IOLMaster 500测量角膜直径(white-to-white, WTW)的可重复性及其与沟到沟(sulcus-to-sulcus, STS)和角到角(angle-to-angle, ATA)距离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集于华厦眼科医院就诊近视患者(数十只眼),使用Sirius、IOLMaster 500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术前参数,包括WTW、STS和ATA。STS包括水平STS (STSH)和垂直STS(STSV),ATA包括水平ATA(ATAH)和垂直ATA(ATAV)。采用变异系数(CV)、Cronbach’s系数(CoA)和组间相关系数(ICC)分别评价Sirius和IOLMaster 500测定WTW的可重复性。采用Bland-Altman检验分析WTW与不同轴向STS及ATA的一致性 数据整理、分析 1.评估使用Sirius和IOLMaster 500测量角膜直径(white-to-white, WTW)的可重复性及其与沟到沟(sulcus-to-sulcus, STS)和角到角(angle-to-angle,ATA)距离的一致性。2. 为眼科手术医生避免基于因WTW、STS和ATA之间误差而导致的ICL尺寸选择不适
  77 正常角膜生
  物力学伴异
  常角膜后表
  面高度的影
  响因素 目的研究正常角膜生物力学状态下近视人群中角膜后表面异常高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对照研究。拟选取屈光手术的术前检查近视患者超过100人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行常规术前检查,并使用Pentacam联合Corvis ST进行角膜形态学及生物力学检查。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BI,即使用Corvis ST测量的角膜生物力学指数)正常者,根据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的BAD III- Belin/ Ambrósio增强扩张(BAD,角膜扩张分析)显示的后表面高度变化值(BD,即增强后表面高度与正常后表面高度差值)进行后表面高度分组研究,分组标准为:A组为BD值<12μm即对照组;
  B组为12μm ≤BD值≤16μm即可疑组;C组为BD值>16μm即异常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纳入眼部基本参数,包括眼压(IOP)、等效球镜度(SE)、角膜最薄点厚度(THP)、前房深度(ACD);
  纳入Pentacam获得的角膜形态学参数,包括角膜水平直径(HWTW)、BD值、前表面曲率(ASK)、后表面曲率(PSK)、角膜扩张综合偏差分析指数(BAD-D)以及角膜厚度进展相关指标(PPI);纳入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整合参数,包括硬度参数(SPA1,反应角膜硬度)、综合半径(IR, 数据整理、分析 1. 研究正常角膜生物力学状态下近视人群中角膜后表面异常高度的影响因素。2. 为鉴别假性角膜扩张临床提供建议,提高诊断效率。反向凹面半径曲线下的面积)、水平方向Ambrósio相关厚度(ARTh,为最薄点厚度/厚度变化率)、形变幅度比值(DR,描述顶点和1mm处之间的形变幅度比值)进行研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H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分组的BD值与眼部参数间相关性,并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明确角膜生物力学正常状态下影响BD值分类的主要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绘制正常角膜生物力学伴异常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概率分布图,最后使用ROC曲线分析Logistic回归方程的诊断效率。
  78 强脉冲光对
  合并蠕形螨
  感染及未感
  染蠕形螨的
  睑板腺功能
  障碍的治疗
  效果研究 共纳入60名MGD患者,根据拔睫毛计数蠕形螨数量分为蠕形螨感染(DI)组和未感染蠕形螨(对照)组。每位患者都接受4次光脉冲治疗,每次间隔1周,分别在第一次治疗前(基线)时、治疗后1月、3个月时对两组中的正常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蠕形螨计数、眼睑边缘异常、结膜充血、眼表疾病指数(OSDI)、荧光素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睑脂性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进行评估 完成对合并蠕形螨感染及未感染蠕形螨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强脉冲光治疗的临床数据统计及检查工作 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或申请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授权
  79 不同药物玻
  璃体腔注射
  治疗难治性
  DME的临床对
  照研究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 edema,DME)是糖尿病患者视力障碍最常见的原因。近十年来,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为DME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其中以阿柏西普为代表的抗VEGF药物的临床疗效显著,已经成为DME的常用治疗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无效或疗效较差。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抗 VEGF治疗反应差或难治性 D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其效果更为显著。地塞米松玻璃体腔内植入剂(Ozurdex,Allerganplc,Dublin,Ireland)玻璃体腔内注射能够减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显著改善患者视力。但目前对该药物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及联合用药研究较少。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难治性 DME患者随机分为抗VEGF治疗组(阿柏西普)、激素治疗组(Ozurdex@)、联合治疗组(阿柏西普+Ozurdex@)3组,观察比较3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厚度(CMT)和眼压的变化,旨在为难治性DME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为难治性DME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搜集原有患者资料、新检出患者入组 1、观察比较采用不同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难治性DME的疗效;
  2、观察比较采用不同药物
  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难治性
  DME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3、预期研究结果在省级和
  国家级眼科学术会议交流
  1-2次,在北大核心期刊以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2篇。80 地夸磷酸钠滴眼液对接触镜患者泪膜稳态的影响 以近视并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6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将随机分为对照组(n=20,给予硬性角膜接触镜润滑液)及观察组(n=20,给予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应用schirmer试验、TBUT、角膜荧光染色评估3%地夸磷索钠对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泪膜稳态的影响 收集病例相关数据进行阶段性分析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篇或申请并授权专利1项。
  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
  次。
  81 微脉冲经巩
  膜睫状体光
  凝术治疗青
  光眼的临床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微脉冲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MicroPulse Transscleral LaserTherapy ,MP-TLT)治疗各类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前瞻性研究该术式广泛施行的可行 收集整理已有的手术数据,讨论分析 预计经过1-2年的入组患者资料收集,分析评估探讨MP-TLT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针对中国青光眼观察 性和安全性。收集成都华厦眼科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患者进行MP-TLT治疗,按照术后1-6个月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评估微脉冲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根据接受该术式的青光眼患者眼压控制和安全性的结果,探讨可能导致 MP-TLT失败的原因。探讨MP-TLT这种无创、可重复的激光手术,是否能够良好且稳定的降低眼压,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疗效是否稳定以及后期推行该手术的可行性范围。   人群,无论原发性(开角闭角)青光眼或继发性青光眼,试图找出人群的一致反应率以及与国外相关文献报道上人种及青光眼分型、青光眼各分期的反应率并在本实验完成时发表临床论文1-2篇
  82 环孢素滴眼
  液对干眼患
  者生物测量
  参数及白内
  障术后视觉
  质量的影响 1. 明确使用环孢素A滴眼液对合并中重度干眼的白内障术前患者干眼的治疗效果。2. 明确使用环孢素A滴眼液对于术前生物学指标测量及对白内障手术晶体测算准确性的影响。3. 明确术前使用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对术后短中长期视觉效果及干眼症状的影响。 临床资料的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 1.为术前干眼的治疗及屈光性白内障的实施提供更多依据;2.通过术前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白内障术后视觉效果和干眼症状影响;3.预计在中文核心期刊或SCI发表文章1-2篇。83 0.05%环孢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白内障术后MGD相关性干眼 探讨0.05%环孢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白内障术后MGD相关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患者入组,收集资料 1.预期研究成果:0.05%环孢素滴眼液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白内障术后MGD相关性干眼,可促进泪液分泌,改善脂质层功能,对术后干眼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功能。2.提供形式:发表论文1篇
  84 白内障术中
  水喷射技术
  抛光后囊安
  全性及对眼
  部参数影响 1.水喷射抛光是一种手术中安全可行的晶状体后囊膜抛光方式,与常规I/A抛光方式一样可应用于临床推广。2.水喷射抛光因为术中操作轻柔,减少了对后囊的压迫和扰动,从而使得晶状体囊袋原位性更好,更有利于稳定术后前房及人工晶体位置。3.水喷射抛光时水压较常规I/A更高,对后囊膜皮质纤维抛光更细致干净,可以更好的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或降低后囊膜混浊面积。 完成本院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常规I/A抛光&水喷射抛光)的相关临床数据统计及随访检查工作 1.发表专业论文1篇;2.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件并获授权。85 α角在预测屈光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及神经适应性的有效性观察 1.分析统计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患者术前术后α角数值改变情况,从而评估该数据作为预测因子的可行性及稳定性;2.分析比较不同α角大小患者植入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离焦曲线、客观视觉质量如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SR及MTF等指标上的差异,从而得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线性关系;3.分析比较不同α角大小患者植入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后神经适应程度及适应所需时间,从而分析α角对于屈光白内障手术术后视觉重建的作用与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及患者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患者数据收集 1.发表专业核心论文1~2篇;2.参加学术会议交流2~3次。
  5、现金流
  (1)报告期内,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减少,主要系2024年理财产品到期,赎回收到的金额减少所致; (2)报告期内,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增加,主要系2024年利用闲置货币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增加以及取得子公司及其
  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增加所致;
  (3)报告期内,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增加,主要系子公司吸收少数股东投资收到的现金增加所致; (4)报告期内,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增加,主要系回购上市公司股票及支付租赁负债本金和利息增加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五、非主营业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司及其子公司;
  (2)使用暂时闲
  置资金进行现金管
  理,期末尚未到期赎回;
  (3)报告期内回
  购公司股份。
  应收账款 286,077,257.10 3.61% 322,948,315.86 4.38% -0.77% 
  合同资产存货 161,040,965.31 2.03% 206,975,720.44 2.81% -0.78%投资性房地产 119,571,910.66 1.51% 122,097,813.30 1.65% -0.14%长期股权投资增子公司以及部分签订租赁合同。短期借款签订租赁合同。主要系使用暂时闲交易性金融资 置资金进行现金管383,928,774.64 4.85% 272,149,173.29 3.69% 1.16%产 理,期末尚未到期赎回。主要系使用暂时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赎回。主要系报告期内购□适用 不适用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1)本期公司收购聚信壹号咨询公司及其子公司,导致理财产品合计增加123,000,000.00元; (2)本期公司收购深圳南山华厦眼科医院,形成控制,对深圳南山华厦眼科医院的投资转入长期股权投资金额 900,000.00元。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资产计量属性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是 否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中18,158,266.94元受限,主要系由于定期存款、保证金及涉诉等原因,除此之外,期
  末货币资金中无其他对使用有限制、有潜在回收风险的款项。具体内容详见本报告第十节、财务报告之七、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之“1、货币资金”及“22、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限制的资产”。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 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金总 集资 金总 资金
  额 = 金总 总额 及去
  (2) (2) 额 向
  额 例
  /
  (1)
  2022 募集
  币276,849.25万元。
  为保证公司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司2022年12月24日召开了第三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三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募集
  资金人民币73,565,004.11元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本次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事项已完成。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募集资金账户实际余额1,428,156,854.30元。
  (2) 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和原因(含 天津华厦眼科医院项目尚处于营业初期,仍处于业务发展期,前期投入较大,固定成本多,尚未达到预
  “是否达到 期收益。预计效益”选择“不适用”的原因)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不适用化的情况说明适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276,849.25万元,扣除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需求后,公司超募资金为人民币198,998.64万元。超募资金的金额、用途 1、2022年11月28日,公司2022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部分超募资金永久补及使用进展 充流动资金的议案》,为提高超募资金使用效率,结合公司发展需求及财务情况,同意公司使用超募资情况 金57,709.61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2024年5月20日,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部分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为提高超募资金使用效率,结合公司发展需求及财务情况,公司拟使用超募资金57,709.61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2、2024年4月24日,公司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及第三届监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使用自有资金和部分超募资金收购资产的议案》,同意公司收购聚信壹号咨询公司100%股权,交易金额共计人民币50,250.0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31,250.00万元及部分超募资金19,000.00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聚信壹号咨询公司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2024年5月,公司已根据协议约定使用超募资金人民币19,000.00万元用于本次收购事项,并完成本次收购事项的商事变更登记手续,聚信壹号咨询公司已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异议的核查意见。
  上述具体内容详见公司于2023年4月24日刊载于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的《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变更实施地点及延长实施期限的公告》(公告编号:2023-013)等相关公告。
  募集资金投
  资项目实施
  不适用
  方式调整情
  况
  适用
  为保证公司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司根据实际经营需要以自有资金对募投项目进行了前期投入。公司2022年12月24日召开了第三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三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募集资金投
  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募集资金人民币资项目先期7,356.50万元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目前,上述使用自筹资金预先投入投入及置换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事项已完成。上述具体内容详见公司于2022年12月27日刊载于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的《关于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的公告》(公告编号:2022-025)等相关公告。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不适用充流动资金将上述项目节余募集资金共计3,753.62万元(包含利息收入,最终金额以资金转出当日银行结算余额为准)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日常经营和业务发展;同时,公司根据最新经营规划,延长“区域视光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期限至2025年12月31日。尚未使用的公司对募集资金采取专户存储制度,除经批准将暂未使用的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外,尚未使募集资金用用的其余募集资金存放于募集资金专户中,并将按照募投项目计划实施投入,不得用作其他用途。途及去向募集资金使用及披露中无存在的问题
  (3) 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八、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九、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十、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二、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适用 □不适用
  谈论的主要内容 调研的基本情
  十三、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
  是 □否
  公司是否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是 否
  为加强公司市值管理工作,切实推动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回报,维护投资者利益,根据《公司法》《证
  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制定了《华厦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管理制度》,该制度已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公司是否披露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是 否
  

转至华厦眼科(301267)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