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航物流(601156)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2025年上半年整体经营情况 2025年上半年,在单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快速升温的背景下,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对外贸易在复杂环境下顶住压力,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增长7.2%。 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国际航线货邮运输量和货邮周转量分别为203.7万吨、151.6亿吨公里,达到近10年来新高,同比分别增长23.4%和20.9%。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健扩充机队规模,及时动态调整航网,持续深化客货联动,逐步优化业务结构,不断夯实上海枢纽能级,大力发展航空冷链业务,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9亿元,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在受外部冲击更加剧烈的第二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3亿元,同比增长8.01%,展现了较强的经营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1.主要财务数据 营业收入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56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12.41亿元。受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冲击,跨境电商物流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出现一定幅度下滑,在此背景下,公司通过抢抓高科技产品等货源并大力发展产地直达解决方案业务,稳住了公司收入基本盘。 成本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发生营业成本91.48亿元,与收入变动幅度基本一致。从成本结构来看,自去年以来,为进一步激发基层员工活力,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员工薪酬有所上涨;随着全货机可用架数增加及日利用率提升,起降费及机务成本等运营成本有所增加;受益于航油价格回落,报告期内航油成本同比下降8.68%。 费用方面,报告期内,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同比增加0.38个百分点;公司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创新发展,研发费用支出3,072.91万元,同比增加23.67%;由于报告期内部分飞机持有模式由融资租赁转为自有致融资租赁利息支出减少,美元净负债规模减少致汇兑损失减少,报告期内财务费用同比减少65.72%。 利润方面,报告期内,综合毛利率18.73%,净利润率13.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56亿元,上述指标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资本结构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96.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38亿元,主要受以融资租赁方式引进2架全货机以及留存收益增加影响;负债合计92.2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3.3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83.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25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31.15%,较上年末增加4.94个百分点,财务状况稳健。 分季度而言,环比来看,受益于2025年第二季度运力投入增加、日利用率稳步提升及综合运价水平环比回升等因素,第二季度业绩环比有所改善,净利润为8.49亿元,环比增加37.60%,净利润率为14.71%,环比增加3.46个百分点;同比来看,在综合运价同比有所下滑的情况下,公司通过加大运力投入并改善运营效率,叠加其他收益增加影响,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8.02%,净利润率同比增加1.75个百分点。 各业务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及毛利情况见表4、表5。 航空速运板块方面,公司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大力开发新兴市场,顺利引进2架全货机,多措并举提升运营效率,经营效益保持稳健。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货机可用架数同比增加0.38架,全货机日利用率达到13.55小时,同比增加0.61小时;持续深化客货联动,统筹客货航线编排,充分利用客机腹舱运力发展中转业务,上半年实现货邮总周转量41.3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62%。报告期内,航空速运板块实现收入47.02亿元,同比上升8.52%;主营业务毛利率18.91%,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地面综合服务板块方面,从收入端来看,公司聚焦货站操作核心业务,持续拓展外航客户,大力开拓货运包机业务,有序推进前置货站项目,报告期内货邮处理量126.40万吨,同比增长5.05%,收入实现同比增长。从成本端来看,由于货站操作业务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业务,在基层员工薪酬水平有所上涨的情况下,地面综合服务成本同比有所增加。报告期内,地面综合服务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7亿元,同比上升5.38%;主营业务毛利率34.19%,同比下降5.89个百分点。 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板块方面,在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给跨境电商行业带来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公司积极应对挑战,聚焦核心客户,深化服务链路并提升效率,但跨境电商业务在第二季度仍受到较大影响;在产地直达解决方案业务方面,公司凭借多年深耕跨境生鲜冷链领域的业务经验和先发优势,不断创新迭代商业模式,灵活调整产品组合,持续推进生鲜港布局,快速做大医药冷链业务,上半年产地直达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有效弥补了跨境电商物流解决方案收入下滑的影响。报告期内,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52亿元,同比下降8.29%;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4.65%,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 3.各板块主要运营数据 报告期内,公司航空速运、地面综合服务和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主要运营数据见表6、表7、表8。 表6.航空速运主要运营数据 2025年度1-6月2024年度1-6月 注1:全货机数量指报告期内可用架数。表7.地面综合服务主要运营数据 2025年度1-6月2024年度1-6月注2:随着公司持续深耕产地直达解决方案业务,经营品类逐步从生鲜产品扩展到医药冷链产品,业务范围从进口扩展到进出口,为准确反映业务实质,将该项目名称从“生鲜产品进口量”调整为“产地直达解决方案货量”。 (二)应对挑战顶住压力,航空速运效率稳中有升 1.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稳住经营基本盘 2025年上半年,美国关税政策频繁变化,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在变局中经历深度重构。公司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实时响应客户需求,优化调整航线结构,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一是动态优化调整航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加大欧线和东南亚线运力投入,吸引东南亚等地货源经上海中转至欧美市场,航线结构更加均衡。欧线方面,适时调整现有航线航班密度,积极开发包机业务,5月开通合肥-列日定期包机货运航线;东南亚航线方面,进一步布局新货源地市场,4月开通浦东-新加坡-河内-浦东航线,5月复航浦东-曼谷-浦东航线,6月开通浦东-曼谷-河内-浦东航线;其他市场方面,积极通过与外航合作,加速推进公司航网的“枢纽型”战略升级,与沙特航空签署SPA联运协议,通过共享中东至欧洲航线资源以提升干线运输效率,与智利拉塔姆航空签署换舱协议,将公司航线网络延伸至南美市场,与达美航空签署联运包板协议,构建起“欧洲-美洲”高效货运网络。二是持续深化客货联动。统筹客货航线编排,以航班整体收益最大化为原则动态调整客机机型,已在迪拜、曼谷、河内、伦敦、马德里等航线上落地,并取得明显效果。依托亚洲短航线拓展中转货源,充分利用客机频次优势,设计东南亚、东北亚等经上海中转至欧美澳的高频次产品,通过拓展欧美澳回程经主枢纽上海中转至东南亚、国内城市,打造网络产品。三是强化客户服务对接。针对客户行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设立不同的开发目标和主攻方向,深化客户服务与市场拓展工作。围绕“拿进来、留得住”的战略目标,加强关键客户的深度服务和精细管理,促进传统空运服务及增值服务协同落地。积极对接中小客户需求,响应政策号召,解决中小客户集中出货和进货的堵点和难点,加大运力服务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货邮总周转量为41.3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62%;全货机日利用率为13.55小时,为2020年以来同期的最高水平,同比增长0.61小时。 图5.全货机日利用率2.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健扩充机队规模 机队规划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引进了2架B777全货机。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共有16架B777全货机,机队平均机龄为4.2年,统一机型且年轻的机队将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安全管理方面,公司多措并举确保机队安全运行。严格落实适航要求,严把飞机放行关,做好航材保障,优先保障安全运行必需的航材供应;严格新航线风险管控,适当延长新航线管控措施的实施时间,保持新航线运行力量满足要求;强化机组疲劳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根据航网动态调整飞行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国产“天枢”飞行计划系统,引入更多国产航空技术或多元化技术支持,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保障航班运行安全有序。报告期内,公司全货机实现安全飞行35,258小时,同比增加6.9%。 (三)持续聚焦核心业务,地面综合服务效益总体平稳 在货站操作服务方面,优化服务质量稳固存量客户,积极拓展新客户资源,成功引入塞尔维亚航空、蒙古航空、澳门航空等客户;着力开拓货运包机业务,加强货站专属服务保障,为电商包机提供专门的绿色收货通道,代理货运包机班次快速增长;为进口医药冷链及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货物提供专门的理货及仓储场地,优化机坪直提业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及操作效率,有效拓展客户群体和新兴业务。 为使货邮安检从分散管理向集约化、专业化管理转型升级,公司设立了安检总站,以位于上海的安检总站为核心,整合昆明、西安、南京、合肥四地安检资源,构建起覆盖“华东、西南、西北”的跨区域协同管理体系,实现安全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公司货邮安检系统的安全裕度与整体运行效能。 为响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现长三角区域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公司成立了推进长三角前置货站建设工作小组,参与设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通过创新“前端集货+口岸直通”模式,客户可享受“一次安检、一次查验”的便捷服务。公司聚焦口岸货站操作保障核心环节,通过专属通道对接苏州前置货站,实现代理航空公司的货物全程无缝衔接,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此外,公司还着力推进松江、芜湖前置货站建设,为周边企业提供“前置安检+就地组装”一体化服务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货邮处理量为126.40万吨,同比增长5.05%。 (四)多元业务抵抗风险,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规模保持稳定 1.跨境电商解决方案 受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影响,跨境电商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克服外部市场环境的不利因素,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一是组建专项联合项目组,整合业务资源并提升内外部协同效能。聚焦现有头部跨境电商平台客户,通过定制化运营方案深化服务链路,实现全流程效率提升,在行业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与快时尚跨境电商平台深化合作,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稳定跨境电商业务基本盘。二是努力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客户结构。与东南亚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合作,为其提供中国至新加坡的“门到港”运输服务,成功切入东南亚市场,并计划拓展至东南亚其他航点;与全球知名的内容电商平台扩大合作,服务范围拓展至北美及东南亚,并计划拓展至欧洲;与全球领先的电商零售平台开启全链路合作,提供中国至欧洲的全链路服务。三是提升跨境电商业务操作效率。公司自主研发了智能仓储管理平台,平台系统日均处理跨境订单数量取得新突破,较传统模式作业效率提升300%,分拣误差率控制在0.05%以下,该平台已完成与头部跨境电商平台客户的深度对接,成功开拓欧美成熟市场。此外,公司顺利开通“跨境退”模式,有效解决了进口退货难题,完善逆向物流体系,降低电商平台客户的运营成本。 报告期内,受外部环境冲击影响,跨境电商解决方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1亿元,同比下降27.27%。 2.产地直达解决方案 公司以东航冷链为主体专业化经营产地直达解决方案业务,通过不断创新迭代商业模式,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成为“温敏货物全生命周期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 生鲜冷链方面,凭借稳定灵活的物流保障能力,公司在国内空运进口智利车厘子、北美龙虾、俄罗斯帝王蟹、智利三文鱼等拳头产品上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冲击,灵活调整生鲜业务重心,开发澳洲龙虾、新西兰牛奶等替代生鲜产品,增强生鲜冷链业务韧性。为提升生鲜冷链业务运营效率和品质,通过一系列“小创新、微创新”破解行业痛点,研发了航空吸水托盘解决生鲜运输漏水难题,移动深海模拟舱降低活鲜陆路运输死亡率,“东东测”温控标签实现温敏货物温度实时监测、责任厘清及防盗功能。其中,“东东测”温控标签被中国制冷学会评为2024年度十大创新案例。为提升业务粘性和核心竞争力,公司以“航线+产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持续推进生鲜港布局,2025年3月投产的东航冷链西部生鲜港,充分激发产业链伙伴和地方政府合作动能,显著提升生鲜冷链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市场辐射能力。 医药冷链方面,公司精准找出业务突破口,通过流程整合再造,在紧急医药和特种医药物流方面取得突破,业务规模迅速上量。凭借多次在重要保障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先后获得多家知名医院的肯定,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型医药企业核药运输的战略合作伙伴。公司将继续开发和完善服务产品,为客户提供高时效、高品质的医药航空货运、出港清关、口岸处理和终端运输分拨服务,服务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海外制药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报告期内,产地直达解决方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0亿元,同比增长37.29%。 3.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 高科技产品方面,公司与股东方联想控股旗下企业达成“东南亚—北美”跨境产能协同合作,通过建立全链路合规管理体系,为笔记本电脑产品出海构建坚实保障;深化与全球知名无人机企业在无人机供应链领域的合作,形成从亚太到欧美的全球化物流服务矩阵;与全球知名智能手机品牌达成合作,为其提供自亚洲主要城市经上海浦东中转至欧美主要城市的空运服务。新能源汽车方面,紧抓新能源汽车出海机遇,在新能源汽车全球供应链赛道加速战略布局,打造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为某国产汽车自主品牌构建出海战略通道,以全链路物流支撑体系保障汽车配件高效运输,支持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场;深度推进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品牌出海,通过专业化物流服务赋能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加速走向全球市场。航材方面,精耕航材供应链业务,持续加强与航司、飞机制造商等客户的合作,作为国产飞机制造商的国际空运唯一供应商,为其提供昆明地区航材管理服务,实现从运输服务向仓储、配送、商务服务等多种合作形式的转型;在提供大件航材运输服务的同时,推出航材小件进口业务,构建以广州、成都为区域枢纽的航材多式联运体系,拓宽航材业务覆盖区域。 报告期内,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亿元,同比下降1.11%。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