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王股份(831627)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七、 经营情况回顾 (一) 经营计划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锚定年度总销售额冲刺目标,以三大事业部为核心构建多维协同经营蓝图。 业务战略上,各事业部精准破局:事业一部针对电池性能竞争力短板,升级“系统网络化”大客户管理模式,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深挖市场潜力向目标冲刺;事业二部面对电子烟市场内卷,以多元化创新产品布局为抓手,将高创新占比融入体系,依托研发与人才储备开拓利润增长点,全力突破销售目标;事业三部作为新生力量,针对初创期团队协同与人才储备瓶颈,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强化跨部门协作加速项目成长,积蓄冲刺动能。支撑体系建设以人才为基,通过“三定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广纳适配人才,打造公平透明的成长平台激活全员创造力;财务管理聚焦预算管控与成本核算精细化,保障资金安全、严控风险,为业务拓展筑牢稳健后盾;AI智能技术作为变革引擎,从生产智能化、营销精准化到决策科学化全面赋能,管理层率先探索场景落地,推动技术红利转化为业务成果。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公司秉持“一客户一策略”深耕理念,精准洞察需求、定制解决方案,以风险防控与服务品质筑牢客户信任;同时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持续投入技术攻坚,推动规模扩张与高质量发展平衡。 2025年下半年,力王股份将继续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技术创新为驱动、组织活力为保障,在新能源赛道加速奔跑,以系统化战略执行与全员拼搏精神,向年度总目标全力进发,书写从“生存突围”到“行业引领”的新篇章。 (二) 行业情况 1、行业发展现状 ①锌锰电池行业的国际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竞争格局。从全球范围来看,锌锰电池市场主要由国际公司品牌商和国内优秀电池企业占据。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锌锰电池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锌锰电池出口国。国内优秀电池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生产制造经验,依靠工艺与设备的相互紧密配合,不断改善与创新生产工艺,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生产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与国外知名品牌企业已不断缩小,甚至行业内领先企业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国内领先的锌锰电池企业已是国外品牌的重要制造服务商,一半以上国际市场份额的锌锰电池是由中国企业贴牌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锌锰电池制造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企业管理水平较高。近年来锌锰电池总产量保持了小幅波动、总体平稳增长的态势。在碳性锌锰电池方面,相较于碱性电池,碳性电池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在低功耗、低电流电子产品中碳性电池有着长期稳定的需求。同时,在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市场,价格更具优势的碳性电池存在着更大的市场需求。在碱性锌锰电池方面,由于欧洲、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对产品性能与环保性要求较高,我国碱性电池出口目的地以该等地区为主。②锂离子电池诞生于 20世纪 70年代,自1990年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以来,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传统的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 3C类产品,近年来全球手机出货量及便携式电脑、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产量接近天花板,增幅极为有限甚至出现负增长,智能穿戴设备、TWS蓝牙耳机、电子烟等消费电子领域成为新的爆发增长点,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锂离子电池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三大产业中的交叉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支持政策,直接带动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高速增长。近年来,随着 3C数码产品、智能穿戴产品对锂离子电池需求量的稳定增加,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和储能电池的需求扩大,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规模逐年扩大。 2、行业发展趋势 ①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我国碱性电池产业持续发展。《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把无汞碱性锌锰电池高速生产技术与装备改造列为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工程,把超长寿命(8年以上)碱性锌锰电池研发列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工程;《电池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指出,鼓励企业从生产装备自动化向智能化全面升级,提高我国一次电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次电池全面实现无汞化,进一步提高锌锰电池的碱性化率:推动电池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加强超长寿命高性能碱性锌锰电池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开发锂二硫化铁、锂二氧化锰等其他新型一次电池,为现代电子信息产品小型化和数字化消费等更多用途提供适用的高质量高性能产品;发改委公布的《产业架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碱性锌锰电池(600只/分钟以上)等电池产品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成套制造装备”列为鼓励类;工信部等五部门公布的《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数字化发展推进工程包括碱性锌锰电池、锂离子电池智能化、数字化制造。铅蓄电池高速、自动化连续极板生产技术,动力型铅蓄电池自动化组装线技术等。碱性电池储存期长、容量高,更适用于大电流、大功率的用电器具。随着数码产品、智能家居用品、医疗电子仪器等新兴用电器具市场的发展,碱性电池的需求量将不断上升。根据 QYResearch研究团队调研统计,2023年全球锌锰(碱性+碳性)一次电池市场销售额达到了 717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9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4.1%(2024-2030)。2023年,全球无汞碱锰电池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 394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 5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4.4%(2024-2030)。中国作为碱性电池出口大国,未来市场空间将得到充分保障。另根据天风证券研报《我国干电池行业:碱锰逐渐替代碳锰,下游需求带动行业温和增长》分析: “国内锌锰电池的碱性化率逐年提高,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碳性锌锰电池生产成本低,但容量小、内阻大、稳定性不高。碱性电池是在碳性锌锰电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容量大、稳定性好、可放置时间长、小电流放电性能好,尤其适用于长期需要小电流放电的环境。同等型号下,碱性锌锰电池容量为碳性锌锰电池的 5-7倍,碱性锌锰电池替代碳性锌锰电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各部门出台了各种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我国碱性锌锰电池产业持续发展,碱性电池免征 4%的消费税。随着消费升级,国内锌锰电池的碱性化率逐年提高,目前在 60%左右,相较发达国家市场的 80%的碱性化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内锌锰电池企业可通过持续提升碱性电池技术性能、加速替代碳性电池进程、依托政策支持,并拓展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增量市场,以填补与发达国家 20%的碱性化率差距,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锌锰电池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品和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作为社会生产生活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锌锰电池行业未来的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b、环保要求不断提升;c、品牌商与制造商之间合作不断加深。②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发布的《2025年 1–4月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报告,2025年 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下称“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1–4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 473GWh,同比增长68%。电池环节,1–4月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 110GWh,新能源汽车用动力型锂电池装车量约 184GWh。1–4月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 1554亿元,同比增长25%。一阶材料环节,1–4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约为 115万吨、76万吨、80亿平方米、47万吨,同比增长均超过 40%。二阶材料环节,1–4月电池级碳酸锂产量 27万吨,同比增长60%,电池级氢氧化锂产量 9万吨,同比下降14%。1–4月电池级数据统计报告,基于2025年1-6月海关统计数据,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呈现稳定增长:出口数量达 21.56亿个,同比增长17.6%;出口额为 340.96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其中,6月份出口额 66亿美元,环比增长12.7%。在出口市场中,德国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目的地,出口额 65.15亿美元(占总额 19.1%),同比增长11.5%;美国位列第二(59.98亿美元,17.6%,增长18.6%);越南第三(18.39亿美元,5.4%,增长2.7%)。沙特阿拉伯、智利和匈牙利等新兴市场增长最快。出口来源省份方面,福建省以 88.5亿美元(26%)居首,同比增长20.6%;广东省第二(88.11亿美元,25.8%,增长39.4%);江苏省第三(45.71亿美元,13.4%,微增 0.06%)。广西、湖南和湖北三省出口额增幅最大,分别达 180.8%、127.5%和 106.2%。 总体看,锂离子电池出口延续上升趋势,月度数据显示波动但整体向好。 我国锂离子电池市场整体趋势向好,未来高端消费类和储能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产品质量方面往高能量密度、轻薄化、高安全方向发展,高能量密度的材料开发将是主流企业布局的重心。目前行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a、产品性能、安全性能持续提升;b、快充技术持续发展; c、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③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电子烟出口数据(商品编码 85434000),上半年累计出口电子烟设备 400.75百万台,总金额达 1078.24亿元人民币。其中 5月表现尤为亮眼,单月出口量达 86.16百万台(为半年峰值),出口额突破 222.51亿元,创年内新高;尽管 2月受春节影响骤降至 29.03百万台(环比下降62.3%),但 3月迅速反弹至 60.26百万台(环比激增 107.6%),凸显供应链韧性。整体呈现"V型反弹-逐月攀升-5月登顶"的走势,显示新兴市场需求释放为下半年提供持续增长动力。 2025年上半年出口总量达 400,749,134台,较2024年的 265,425,431台增长135,323,703台,增幅高达 50.96%;出口重量总计 21,649,580千克,对比2024年同期的 15,433,107千克增加了 6,216,473千克,增幅 40.30%;出口金额以人民币计算,2025年总额达 107.82亿元,较2024年的 97.82亿元增长了 9.99亿元(增幅 10.22%)。 3、行业竞争现状及主要企业 ①碱性电池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中,是最受欢迎的锌锰电池。在百货商店、超市和机场小卖部等陈列的电池商品,均是以碱性电池为主。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均是美国金霸王、劲量等公司的产品为主,难以见到中国产品。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则以日本松下、东芝、富士和韩国火箭、STC等公司的产品为主。我国的南孚、双鹿、长虹和野马等厂家生产的达到国外客户严格要求的碱性电池产品大多数以 OEM方式出口,自有品牌相对较少,主要是国外消费者对金霸王、劲量和松下等国际知名品牌的认可,对中国品牌的了解和认知度还不够。我国的碳性电池则主要出口到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中东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长期处于不稳定中,工业生产能力较低下、工业品较缺乏,大部分工业品需要从国外进口,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其消费市场主要以照明、收音机甚至捕鱼工具为主。公司的主要竞争企业有金霸王电池(中国)有限公司、劲量(中国)有限公司、东芝(中国)有限公司、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浙江野马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恒威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等。②公司目前生产的锂离子电池产品主要用于电子烟、电动玩具、3C数码产品等消费类电子领域。消费类锂电池市场规模巨大,该领域的主要市场份额由 ATL、亿纬锂能、欣旺达等锂电行业龙头企业占据。 公司锂离子电池业务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包括欣旺达、三和朝阳等。 (三) 新增重要非主营业务情况 (四) 财务分析 1、 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报告期货币资金较上期期末增加 万元,增长了 ,主要系本期赎回了到期的银行结构性存款投资净额7,000万元。、报告期应收票据较上期期末增加 万元,增长了 ,主要系客户通过商业承兑汇票方式支付的货款增加,公司持有的应收票据的到期情况不同所致。 3、报告期投资性房地产较上期期末减少720.88万元,下降了30.22%,主要系本期收回原对外出租的部分厂房,转为自用所致。 2、 营业情况分析 (1) 利润构成 1、报告期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141.91万元,增长了42.89%,主要系本期汇兑损益增加227.90万元,利息收入增加60.16万元。、报告期其他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 万元,下降了 ,主要系本期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金额减少227.24万元。 3、报告期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54.48万元,增长了312.60%,主要系本期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的银行结构性存款收益增加所致。 4、报告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69.57万元,下降了130.88%,主要系银行结构性存款本7,000期期末赎回投资净额 万元,当期计提收益不足以抵减前期已计提收益的转回金额所致。 5、报告期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减少242.36万元,下降了109.88%,主要系依据公司信用政策,冲回部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所致。、报告期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减少 万元,下降了 ,主要系依据公司资产减值政策,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有所减少。 7、报告期资产处置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7.67万元,下降了100%,主要系本期处置部分固定资产所致。 8、报告期营业外支出较上年同期增加2.50万元,增长了500.68%,主要系本期对外捐赠增加1.8万元。 、报告期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 万元,下降了 ,主要系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4年第15号)文件规定,自2024年12月1日开始,电池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这一政策调整导致成本增加584.80万元;另外其他收益减少261.98227.24 141.91万元(主要系本期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金额减少 万元),财务费用增加 万元,所得税增加141.95万元,管理费用增加136.04万元,以上原因叠加导致净利润下降。 (2) 收入构成 1、公司本期碱性电池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 339.69万元,变动较小。 2、碳性电池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 1,543.06万元,主要系公司积极开拓市场,获得了新老客户对公司产能和产品质量的认可,吸引了新老客户订单持续增加,境外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 1,312.67万元。 3、锂离子电池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 1,139.82万元,主要系深化与头部客户合作,扩大市场份额所致。 4、其他电池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 1,025.82万元,主要系小动力及便携储能电池的销售增长所 致。 3、 现金流量状况 1、报告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 2,862.81万元,增长了 1,635.86%,主要系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 9,076.54万元,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 3,089.65万元,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 2,284.00万元,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增加 656.20万元。 2、报告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 6,270.47万元,增长了 3,916.90%,主要系本期赎回了到期的银行结构性存款投资净额 7,000万元。 3、报告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 5,093.38万元,增长了 82.75%,主要系本期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减少 3,299.29万元,权益分配现金红利较上年同期减少 1,758.09万元。 4、 理财产品投资情况 单项金额重大的委托理财,或安全性较低、流动性较差的高风险委托理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