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嘉设计(300746)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二)公司经营模式 公司的设计和EPC业务主要通过项目招投标和业主直接委托两种方式获取业务。城市治理智慧化主要聚焦在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服务、城市治理机器人、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主要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与龙头企业和地方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等方式获取业务,不断依托技术实力、服务品质及品牌影响力等方式拓展市场。 (三)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如下: 1、城市治理智慧化行业情况 2025年上半年,城市治理智慧化行业在“新质生产力”战略指引下,深度拥抱AI浪潮,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应用落地,行业整体延续了稳健增长态势,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活力和转型动能。在政策持续赋能、技术革命性突破以及市场需求深度演变的共同驱动下,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然而,宏观经济环境下财政趋紧、项目审核周期与账期拉长,以及AI的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架构调整与成本冲击,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挑战。展望未来,深化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优化政策精准支持、加速全球化布局将是行业持续释放价值、塑造数字经济新范式的关键路径。 (1)“韧性城市”理念深化,驱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迈向智能韧性新阶段国家层面及重点城市群持续加码“韧性城市”建设部署,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牵引,以智能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应用场景为依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各地相继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强调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并配套智能化管理系统。“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中,“数字赋能城市安全韧性”成为重要议题。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将韧性城市列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六大内涵之一。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心之一转向构建“可感知、会预警、快处置、能恢复”的智能韧性体系,对覆盖城市生命线(水电气热、交通、桥梁隧道)、环境质量、公共安全的实时监测网络、智能预警分析大模型、高效协同指挥系统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平急两用”要求数字化系统具备常态精细化管理与战时快速响应调度的双重能力。 (2)数据资产化进程加速,催生城市治理数据服务蓝海 国家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加快落地,《“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深入实施。特别是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在多地试点推广。RDA概念的提出与探索,为城市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海量、高价值公共数据(如交通流量、环境监测、公共设施状态、事件处置记录)的确权、定价、流通与价值释放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路径。城市治理数据正从简单的记录、查询功能,加速向可运营、可交易的“资产”转变,激发了市场对城市治理数据的深度挖掘、清洗、治理、建模及场景化应用服务的巨大需求,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促进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市场的活跃为城市治理数字化服务商开辟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3)机器人技术显著进步,机器换人模式在城市治理领域加速成熟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政策法规密集落地,机器人应用从原先的从“灰跑测试”到“真路权开放”,多地政府如《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杭州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庆市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等针对机器人在城市运行中的应用示范提出明确要求,将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城市巡检、安防、环保、应急等场景写入年度工作计划或采购清单,明确支持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覆盖范围。受益于传感器性能提升、算法优化及大规模场景数据的积累,城市治理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任务执行精度、自主导航能力和续航可靠性显著增强,这极大推动了“机器换人”在重复性、危险性、大范围巡查等城市治理场景的规模化、常态化应用,使其从“能用”迈向“好用、实用”;而且技术的升级也带来经济性突破,成本拐点到来,也驱动了机器人规模化落地。未来机器人将向更智能化、集群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与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提升其作业效率和远程管控能力,以及对机器人的运维服务、数据分析能力也将形成新的市场空间。202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行动进入规模化、商业化、生态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也意味着机器人整个产业链将迎来重要机遇,包括算力设施、软件开发、数据服务以及垂直应用的开发。 (4)城市治理与管理模式革新,人机融合、AI赋能引领高效治理 国家及地方持续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倡导“科技赋能”、“精细化管理”。2025年上半年,多个智慧城市标杆项目明确提出构建“人机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治理新模式,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水平。城市治理机器人不再被视为孤立工具,而是深度融入现有城市运行管理体系,经过2024年的试用推广,2025年城市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环境逐渐完善,自动驾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机器人与其他机具与智能装备通过大模型逐渐实现高效协同,缓解就业结构矛盾的同时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在管理侧,大模型赋能城市管理者进行更精准的趋势预测、根因分析、预案生成和资源优化配置。“人机协同、AI增强”将成为城市治理的新常态,AI大模型将在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分析、跨领域知识整合、创新方案生成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统一指挥、高效协同、智能决策的综合性城市治理“大脑”平台需求将持续旺盛。 2、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行业情况 2025年,中国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行业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深度调整与转型时期。在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拉动下,行业整体仍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但行业内部发展并不均衡,传统的建筑设计领域因房地产行业影响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政策推动、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让这个传统行业展现出新的活力。 (1)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7%。预计勘察设计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速,到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工程咨询将成为市场新增长极。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明确指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当下,各省积极响应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大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和地下管网改造工作,一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完善城市功能品质的建设浪潮正澎湃而起。 (2)技术革新与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最核心的变革驱动力之一。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更注重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建项目的复杂性更强,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数字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已从单纯的三维建模,扩展到覆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其与GI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IoT)、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推动了勘察设计向高效、精准、智能化迈进。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了数据服务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提高了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和决策效率。随着智能化技术深度应用,AI、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技术将更深度地渗透到勘察设计流程中。 (3)城市建设更新释放巨大市场需求空间 1)智慧水务:迈向3.0时代的百亿市场 智慧水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着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三大环节,是保障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前提。2014年“智慧水务”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2016年被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后开始高速发展。到了如今迈向智慧水务3.0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和理念进一步融入到运营管理体系,一系列密集政策的落地,更是让发展智慧水务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政策与市场双向驱动下,我国智慧水务行业年复合增长率可达25.83%,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51.05亿元。随着行业热度升温,企业与资本开始密集进入各大细分赛道,多家企业都在智慧水务领域有所布局,推出了多种软硬件设备和解决方案。但由于我国智慧水务行业发展起步晚、时间短,目前系统集成服务商并不多。2)地下管网建设:8000亿市场规模启动城市地下管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大规模更新改造。据国家发改委表示,预计在未来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元。2025年地下管网市场预计达到8000亿规模。总体来看,2025年中国公用事业行业和勘察设计行业在保持传统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正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向智能化、绿色化、市场化方向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增长点和投资机会。 (四)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情况 2025年上半年,公司控股子公司苏州市伏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公司新增城市治理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城市治理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两大板块业务。依托“新质生产力”战略指引,紧密围绕城市治理智慧化核心赛道,以AI大模型深度应用、数据资产化运营、人机协同治理为三大支点,在城市治理数字化、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报告期内,新板块业绩稳健,盈利能力良好,对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带来了积极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261.11万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城市治理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12,088.88万元,城市治理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24,997.72万元;设计及咨询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670.18万元,同比下降29.13%;EPC总承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157.35万元,同比下降89.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02.73万元,同比增长303.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578.37万元,同比增长952.68%。各板块业务主要情况如下:1、城市治理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 (1)城市治理数字化软件应用板块业务情况 在“数字政府”与“韧性城市”战略驱动下,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深化迭代城市安全、城市治理运行以及城市水循环体系。在城市安全层面,重点响应韧性城市构建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与空间评估模型、更协同的应急响应机制,如城市防汛排涝、燃气爆炸影响分析、桥梁检测模型、路面塌陷研判等,通过城市生命线智慧中枢,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通过自研大模型实现城市复杂事件的时空融合分析与动态推演,从而提升城市“恢复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在城市运行层面,实现城市运行业务线全面升级,打造精细化业务管理智能体,包括环卫智能体、园林智能体、执法智能体、智慧排水智能体等,实现业务从单体智能向全局智能转变,从规划、执行、考核、决策全流程优化升级,实现全局自进化,切实提升管理效能。 2025年上半年,在云南、江苏、湖北、浙江、安徽、山西、宁夏等多个城市落地城市治理、韧性城市精细化应用,打造多个省级、市级标杆案例,新接入10万+物联感知设备,实现30余万风险预警,预测风险隐患点1.5万余处。 (2)城市治理数据服务业务情况 2025年上半年数据服务板块根据市场需求实现业务调整与升级,服务更聚焦于城市治理核心场景,包括面向G端城市地上地下部件数据采集服务、城市事件数据采集、时空数据CIM+城市场景数据服务,面向B端数据标注服务与模型服务等。并打造新的商业模式,与地方数产公司实现数据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数据采集、数据应用服务、数据增值与变现、数据上链与流通等服务的合作与推广。2025年上半年数据采集服务与应用服务趋于稳定,在城市事件、部件识别的类型、检出率与准确率上进一步提升,针对频次高、难度大的事件进行样本收集。公司投入更多的研发时间在数据标注服务的深化上,从原先图像、文字为主的标注体系逐渐形成包含3D点云、图像、语音、视频和文本等多模态融合的标注服务体系,并构建全链可控的标注服务流程。通过预标注、流批一体化的自动化标注工具等实现标注效率的提升,通过标注前中后的准备、监控与质检来保障标注的质量,质效双重提升,让数据更精准、好用,从资源变成资产。 2025年在上半年,在数据采集服务层面实现突破性扩展,完成20多个城市环卫车道级作业底图绘制与建模,为环卫招标提供精准依据,为作业执行考核与决策提供决策指导,更是为环卫模式创新、资源配置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数据生产加工层面,模型服务应用到武汉、成都、永康、平潭等多个城市,构建50+垂直场景模型;为10多家无人驾驶、机器人行业前列公司提供多模态标注服务,依托公司大规模数据基础设施与自动化标注工具,日高效处理百万标签,标注效率提升90%,单模型标签数据量均达百万级别,复杂模型场景是千万级别数据,以保障模型准确率;在四川等区域落地地方标注企业,为地方机器人产业、智能制造、城市治理垂直领域应用提供高质量数据集。应用实践覆盖广西、四川、广东、福建、山西、江苏、山东、上海、云南等地区,实现数据持续驱动的精细化治理,构建覆盖城市空间治理全周期的数字化闭环。 2、城市治理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 (1)城市治理机器人板块业务情况 2025年,城市治理机器人领域在政策深化与技术爆发的叠加效应下进入高速发展期,伴随着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加速渗透城市治理领域,公司机器人业务加速从试点探索迈向全域赋能。控股子公司伏泰科技持续深化“作业-管理”领域机器人的开发应用,强化全栈能力矩阵,形成从数据、模型、算力到机器人、平台的全栈自研能力和深厚行业积累,为客户提供涵盖技术、数据、运营、管理的整体智能化升级方案,实现从技术迭代到规模化落地的全面升级。 在技术层面,伏泰科技聚焦模型协同、算力优化与数据治理的迭代升级,推动机器人感知决策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大规模、高质量、场景化的数据持续反哺模型训练,自动化与人工标注日产出超50TB,驱动机器人AI能力快速进化。强化“WWModel+AIAgent+机器人本体”的技术路线,自研OS系统持续优化,支撑底层硬件与上层智能的高效协同。打造100+自有行业模型,重点推进模型轻量化,提升端侧AI推理效率,降低算力消耗,增强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能力。 在应用层面,伏泰科技在“一场景一机型”理念基础上,通过场景扩展、多机协同智能升级及地下空间突破,实现从场景适配到协同贯通、从试点验证到规模复制的跨越式升级。作业机器人集群突破单一场景,在辅道、人行道、公园广场等成熟场景中,通过“区域集群化调度”实现多机型(3吨/0.5吨机器人/吹扫机器人)协同作业,后续还将推出1吨无人作业机器人,进一步完善作业装备矩阵。“一路一策”升级为“一城一脑”,基于城市级数据中台,融合气象、交通、人流量等多源数据,动态调整作业模式。 管理机器人集群以“天空地人”一体化为方向构建全域事件闭环处理体系;依托大模型驱动的事件识别算法,垃圾堆放、违规停车、占道经营等事件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8%。 2025年,无人清扫机器人常态化运行区域已突破30个,覆盖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等区域,国际化拓展取得突破,新加坡落地开启海外首站,并以此为枢纽辐射东南亚市场。巡检机器人已在全国20余个重点城市落地,例如在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实现“AI巡检+AI处理”双平台联动。 (2)城市治理少人化运营服务业务情况 在城市治理少人化运营服务业务在政策、技术、经济三重利好加持下,以及在2024年的市场铺垫后,2025年迎来了规模化拓展期,城市治理少人化运营服务已成为绿色智慧城市新范式,通过智能装备集群、全域数据资产闭环管理及AI中台深度赋能,以全栈式无人化运营生态为新型城镇化注入绿色可持续新质生产力。 2025年上半年,在少人化运营领域,以“基建+数据+装备+平台”四位一体为核心,构建起无人化运营全栈体系。通过基建设施智能化改造、全域数据资产闭环管理、多模态机器人集群协同及AI中台深度赋能,创新突破“1+N”智能运维中枢(1个AI指挥平台+N类机器人集群),实现从单点替代到系统性重构,解决规模化应用瓶颈。业务覆盖苏州、无锡、杭州、嘉兴、南京、广州、成都等30余城,无人清扫累计覆盖面积突破2500万㎡。在垃圾分类领域,深化EPC+O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深度融合大模型与边缘算力装备,实现从规划测算、基建改造到落地运营的全流程数字化运营管理。在华东、华南经济发达区域,完成AI基建改造2.0升级,部署轻量化大模型,整合“投放-收运-处理”数据链,形成“1人管10亭房+AI动态调度”机制;在华中、华北区域,创新“规划测算-基建适配-AI监管”三阶段实施路径,基于城市治理数据底座,精准预判新建社区投放需求,预演优化收运动线。业务实践进一步向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及境外市场延伸,目前累计管理6000+无人化投放点,系统性解决传统服务人力密度高、响应滞后的痛点,以数据驱动决策、机器释放人力、平台重塑生态三位一体模式,为新型城镇化注入高效、绿色、可持续动力。 3、设计及咨询、EPC总承包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原有的设计及咨询、EPC总承包业务仍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设计业务订单缩减,在手的EPC工程项目陆续进入收尾阶段,设计及咨询、EPC总承包业务收入均有所下降。但由于公司2024年底以来实施了减人增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设计板块进行了全面的资源整合和管理调整,成本费用大幅下降,设计板块业务实现止损企稳。 。 三、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参见“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相关内容。 公司于2024年收购了伏泰科技51%股权,2025年半年度纳入合并范围。公司业务新增城市治理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城市治理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两大板块,对报告期内公司利润构成重大影响。 四、非主营业务分析 □适用不适用 五、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主要境外资产情况 □适用不适用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不适用 4、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期末 六、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 4、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适用□不适用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无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6、委托理财、衍生品投资和委托贷款情况 (1)委托理财情况 □适用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委托理财。 (2)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3)委托贷款情况 □适用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委托贷款。 七、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不适用 八、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不适用 九、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不适用 十一、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适用□不适用 接待时 间 接待地点 接待 方式 接待 对象 类型 接 待 对 象 谈论的主要内容 及提供的资料 调研的基本情况索引2025年03月24日 苏州市伏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楼会议室 实地调研 机构 投资者 详见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编号:2025-001) 详见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2025年3月24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001)2025年05月13日 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http://rs.p5w.net) 网络平台线上交流 其他 投资者 详见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编号:2025-002) 详见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2025年5月13日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002)2025年05月30日 线上会议 电话沟通 机构 投资者 详见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编号:2025-003) 详见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2025年5月30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003) 十二、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 □是否 公司是否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是否 十三、“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披露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是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