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联创电子(002036)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5-06-30
信息来源2025年中期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光学产业
  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及集成电路等技术迭代驱动,光学应用场景已从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核心领域,向汽车电子(智能驾驶/车载成像)、机器人、AR/VR设备及高端医疗设备等新兴领域延伸。技术场景化落地加速推进,多领
  域渗透带动全球光学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光学产业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
  (1)汽车电子领域。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以新能源全面主导、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全球化生态扎根为核心特征,
  实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深度转型。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延续良好发展态势。据中汽协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为1,565.3万辆,同比增长11.4%,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44.3%,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汽车电子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受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的驱动,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持续增长,同时,在欧盟GSRII法规强制配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多项技术(2024年7月生效)及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管理规范推动下,L2+/L3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拉动车载光学器件需求增长。技术迭代呈现三大特征:1)感知系统升维,单车摄像头配置量从传统2-3颗跃升至10颗左右,前视8M高像素摄像头成为主流;2)舱驾融合加速,智驾系统推动了DMS/OMS摄像头模组渗透率加速提升;3)法规驱动标配,欧盟新车安全评估协议(2024版)强制要求AEB、车道保持功能,促使车企提升视觉感知硬件配置。当前行业正经历"感知冗余→算力升级→规控进化"的技术闭环构建,带动车载摄像头市场大规模增长。随着舱驾一体架构普及和光学链路(从镜头到域控)技术打通,车载光学有望复制手机摄像头的升级路径,成为智能汽车时代核心增量市场。汽车电子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电动化与智能化是核心驱动力,中国企业在智能驾驶、车规芯片等领域逐步突破。
  (2)智能感知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智能感知系统
  是人工智能与外界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模拟人类的感知能力,使机器能够感知、理解和响应外部环境。而机器视觉是智能感知技术中非常突出且广泛应用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消费电子、工业检测、医疗诊断等领域。搭载智能感知设备的机器人及无人机,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经济形态,正快速崛起,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广阔的前景。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研发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型期,全球市场增长迅猛,中国在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和政策支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伴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迅速扩张,帮助人形机器人实现周边环境感知的摄像头及镜头供应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除此以外,无人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环境感知摄像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3)智能手机领域。智能手机行业已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速放缓,但技术创新仍在加速,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在存
  量竞争的背景下,头部智能手机厂商正通过差异化创新撬动消费者换机需求。其中,对智能手机消费者而言,光学创新仍是核心竞争焦点,硬件升级与算法革命并行推进。1英寸大底主摄、可变光圈技术完成高端机型全覆盖,潜望式长焦模组加速向中端机型渗透;AI影像算法渗透率提升,端侧实时8K视频处理、多摄融合计算成像成为差异化卖点。中国供应链在CIS传感器、光学防抖等关键环节的自主化率也有一定增长。市场预期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增至12.7亿部,其中中国市场贡献3亿部规模,同比增长5.4%。驱动逻辑从单一硬件升级转向“光学性能+AI算力+交互形态”的系统性创新,光学组件在影像、3D感知、AR交互等维度的技术纵深,将持续主导行业竞争格局演进。2.触控显示产业
  2025年上半年,全球消费类电子行业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手机方面,国内消费市场受国补政策影响,增速逐步回调,国外受宏观经济影响销量略有下滑,整体市场需求表现平稳;平板及PC方面,AI驱动带来供应链强劲需求,叠加Win10服务即将终止及关税调整前的大规模商用PC部署,全球销量大幅上涨。车载显示市场乘着智能坐舱的发展快车道持续增长,欧美目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亚太地区,尤其中国市场是增长最快的区域。独立显示器市场,区域差异明显。国内市场国补政策促销范围扩大,促使显示器市场今年以来销售一直保持着同比两位数增长,其中电竞显示器同比增速尤其显著;海外市场大环境弱势以及各类边缘政治冲突影响,整体需求表现温和。
  (三)经营模式
  公司构建“市场驱动、柔性响应”的全链条经营体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贯通核心业务流程。生产端采用订单牵引
  模式,通过跨部门协同机制动态整合技术研发、产能规划与供应链资源,基于市场需求波动灵活调整生产方案,实现从订单接收到产品交付的精准管控。在价值链协同方面,前端与战略客户建立深度绑定关系,通过全周期服务体系实现需求对接与定制化开发;后端推行供应商分级管理体系,依托质量与成本双维评估筛选优质合作伙伴,形成覆盖采购、生产到交付的闭环质控网络,确保资源高效配置与运营韧性。。
  

转至联创电子(002036)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