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力源(600405)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坚持聚焦主业,依靠在电能转换及能源利用领域多年积累的电力电子技术优势,持续深耕数据通信、绿色出行、新能源三大行业。报告期内,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200,859,950.59元,同比下降30.85%;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1,356,648.14元,较上年亏损额减少12,984,257.50元,减亏12.44%。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为受到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公司的直接出口业务受阻,公司的短期现金流遇到了的严峻挑战,在资金调配和资源整合上面临困难,进而导致在手订单交付情况未达预期;叠加国内通信电源整体需求不及预期,公司通信电源业务新增订单量减少。 2025年1-6月,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应对挑战,迅速调整业务战略,精简业务与组织,深度优化人员配置,处置非核心资产、积极筹措资金等一系列措施,把核心资源集中到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业务上,努力改善公司目前的困境,使报告期内减亏12.44%。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的重要事项及取得成果: (一)数据通信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被确定为中国铁塔2025年开关电源产品集中采购项目的中标单位。本次中标金额为1.66亿元,中标内容为模块化开关电源和壁挂式开关电源。本次中标项目是公司在5G通信电源领域综合竞争优势的进一步显现,为后续相关领域的市场拓展及持续突破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此外,公司还成功中标铁塔能源有限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关于2025年光伏直流适配器、汇流箱设备采购项目框架采购等项目。 (二)绿色出现业务 1、氢燃料业务多领域布局,车载产品稳定供应 (1)氢燃料电池配套电源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的燃料电池DCDC基于50kW模块的隔离型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好,系统功率从90kW到300kW,输入电压覆盖200V-600V,输出电压范围覆盖450V-1100V,系统综合效率97%-98%,成功应用于地面发电、国内外轨道交通以及船用领域,市场表现良好。 轨道交通方面,2022年公司与中车合作,在上海临港氢能轨道胶轮车项目中提供配套产品方案取得成功。基于此项目的成功应用,2025年将实现重点客户的批量供货。未来该氢能列车产品方案将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矿山等多个场景,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包括北京、唐山、长治、大连、济南、济宁、广州、佛山、成都、内江等多个城市均已发布轨道交通氢能应用计划,该产品未来市场广阔。 在国内固定发电领域,公司与国内氢能行业头部企业签订产品开发合同,提供SOFC固定发电系统提供配套电源。该项目采用固体燃料(天然气发电)发电项目技术,是全球首发最大的SOFC固定发电项目。公司为该项目提供配套的DCDC电源产品,目前已提供样机。2025年力争实现批量供货。 (2)车载电源业务 公司新一代高压双向三合一、二合一车载电源OBC(6.6kW)+DCDC(2.5kW+2kW)/+PDU经过了全部环境试验和可靠性测试,完成了小批试制。商用车车载电源完成部分出货,市场表现良好。同时车载电源业务还在进行技术预研和技术攻关,旨在进一步提升产品功率密度、产品性能和可靠性。 公司为北汽新能源打造的高压平台乘用车车载电源经过了全系列DV测试,成功搭载极狐系列车型完成了高寒、高温和可靠性试验,为后续批量搭载奠定了基础。该产品兼容市场上绝大多数高压平台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商用车三合一车载电源完成了国内部分车厂小批量订单的交付,目前车辆运行稳定。公司车载降压DCDC,电压范围宽、效率高、应用广泛。该项目优化公司目前的产品结构,实现车载电源产品的技术转化及产业化落地,丰富公司产品矩阵,提升公司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充换电产品体系日趋完善,全液冷超充与智能换电柜双重优化 (1)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电力电子技术经验,持续开发适配不同场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解决方案,并积极推进新产品上市。通过新型液冷充电模块及其散热系统的创新设计与应用,显著提升了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降低了故障率和维护成本,从而在全生命周期维度为绿色出行行业客户创造卓越价值。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精进全液冷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具备以下特点:高度兼容与灵活扩展:兼容30kW/40kW液冷充电模块,可通过增减模块数量和系统级并联,灵活实现360kW至1440kW的宽功率范围覆盖。全方位液冷技术:在充电模块、充电枪线及系统层面全方位应用液冷技术,是面向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的先进液冷超充方案。智能控制与优化:配合智能系统控制策略,优化模块工作状态,有效提升模块效率与使用寿命。高度定制化:支持功率分配策略和投切逻辑等关键功能的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场站需求。 同期,公司推出全新设计的超充终端,采用一体化机身设计,冰川白与动力源红双色涂装,以极具未来感的视觉语言诠释高效与环保理念。 报告期内,公司的全液冷超充系统及全场景解决方案亮相第四届上海国际充换电与光储充展览会,成功与多家知名厂商建立合作对接。凭借以液冷超充技术为支撑的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所展现的硬核技术和出色产品,公司荣膺“2025中国十大光储充解决方案奖”。动力源以液冷超充为核心的光储充一体化方案,深度融合充电产品、光储产品和智慧云平台,具备四大核心优势:削峰填谷:优化能源使用,降低电网压力;本增效:节省建站成本,有效弥补配电容量不足;环境适应性强:保障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使用寿命长:降低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该方案为运营商、桩企、车企等合作伙伴的市场拓展和多场景应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设备保障。 (2)电动自行车充换电业务 2025年,动力源推出全新一代电动自行车智能换电柜,在继承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性引入无感换电技术。该技术基于信息化与数字化手段,系统可自动精准识别电池身份,显著缩短换电时间,提升换电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并实现更智能的电池管理。 作为领先的电动自行车充换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依托卓越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优势,持续为中国铁塔、美团、滴滴等企业稳定提供充换电柜及相关产品,同时赋能行业伙伴,为其他充换电柜主机厂提供核心部件配套支持。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构建更安全、绿色、高效的电动自行车产业生态。 (三)大力开拓配套电源市场 公司加大与公网、行业客户的密切交流与需求挖掘,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提供匹配客户应用场景的电源产品。通过代理、分销等渠道,构建更加完善的销售网络,为不同领域客户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产品服务响应。 (四)平台能力优化,提升管理效能 1、产品技术平台优化与功能整合 报告期内,为应对经济形式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整合与优化公司研发资源,精简团队,通过对现有研发项目及技术方向精简、拆分和整合,使得研发项目资源和力量更加聚焦于公司的传统主营业务和当前的优势业务。 2、提升中试平台验证能力,保证产品可靠性 报告期内,公司中试验证平台持续提升可靠性验证及工艺技术水平能力。公司测试实验室的高效运行,为新产品从研发样机到批量生产的验证环节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测试环境,提高了产品转产的成功率,降低了量产风险。通过不断优化实验室管理体系,公司从人员培训与授权、设备计量与管理、风险与不确定度评估等方面做出重点改进,达到人必会、器必准、错必究,从而确保测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能力建设方面,在工艺技术平台推进落实各业务线核心产品样机、小批验证和量产工作。依托中试验证团队早期介入预防评审机制,减少产品制造可行性问题,从组织多领域技术人员协作参与到过程问题的溯源、方法优化,使新产品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控参数,为新产品的可靠性、效率提升奠定基础。 3、深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夯实质量、低碳与安全发展基石 公司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融入运营全过程,致力于构建并完善覆盖质量、碳管理及安全的综合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履行绿色低碳社会责任。 (1)质量管理:公司以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为核心,深化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该体系的有效运行系统地提升了从需求调研、设计开发、生产到交付服务全链条的质量控制能力,为提升客户满意提供了坚实保障。 (2)碳管理:公司持续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要求,融合环境合规与低碳转型,系统构建并完善了覆盖环境管理、能源效率、温室气体管控及产品碳足迹的碳管理体系,提升了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环境合规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顺利通过审核。强化了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环境合规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能源效率优化: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顺利通过审核。该体系有效推动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持续优化。 温室气体精准管控:通过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并获得证书,实现排放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 产品碳足迹管理:成功取得ISO14067产品碳足迹认证证书。标志着公司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与碳管理上实现了重要闭环。 (3)员工安全:公司顺利通过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验证了公司在作业环境改善、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员工健康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成效,体现了公司对员工健康安全的高度重视。 (4)信息安全:公司顺利通过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该体系的持续运行有效强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客户数据、交易信息等敏感信息的安全防护能力,增强了客户信任度。 4、优化制造与供应链体系,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优化供应链体系、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核心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一方面,通过推动供应链体系的优化调整,重点实现交期的精准把控,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联动以保障高效交付;同时大力推进本土化国产替代,有效降低物流及关税成本,从源头减少供应链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持续强化内部管理,以机制建设提升整体效率,通过细化节点管理,用规范流程督促各节点高效运转,再以节点执行效果实现流程的闭环管理;并不断扩充采购资源池,采用滚动备货机制,将未来3个月的需求预测作为采购计划编制的关键信息输入,进一步提升采购的精准性与灵活性。针对长周期进口物料交付难题,公司建立健全了“研产销”多环节联动的备用方案与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全面实施,通过全链条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了供应链的韧性与成本优势,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