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机精工(002046):高端轴承迎风启航 金刚石材料蓄势待发
核心观点
2025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96 亿元,同比增长27.17%;实现归母净利润2.06 亿元,同比增长0.79%;扣非归母净利润1. 57 亿元,同比下降2.44%。单季度看,2025Q3 实现营业收入6.88 亿元,同比增长32.19%;实现归母净利润0.32 亿元,同比增长17. 04%;扣非归母净利润0.22 亿元,同比增长105.45%。公司核心业务分为轴承和超硬材料两大板块,风电业务持续高景气;商业航天轴承、机器人轴承、金刚石功能化应用布局加速,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事件
公司披露2025 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96 亿元,同比增长27.17%;实现归母净利润2.06 亿元,同比增长0.79%;扣非归母净利润1.57 亿元,同比下降2.44%。单季度看,2025Q3 实现营业收入6.88 亿元,同比增长32.19%;实现归母净利润0.32 亿元,同比增长17.04%;扣非归母净利润0.22 亿元,同比增长105.45%。
简评
整体来看,公司核心业务分为轴承和超硬材料两大板块,Q3业绩持续发力,风电业务持续高景气,金刚石功能化应用布局加速,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归母净利增速放缓主要系公司于2025年3-4 月将超硬材料业务(三磨所等)注入合资公司国机金刚石,持股比例由100%降至67%。这导致部分利润被归为少数股东损益,侵蚀了归母净利润。
特种轴承业务稳定发力,风电轴承为主要增长动力分板块来看,2025 上半年,轴承业务收入9.51 亿元,同比+62.1%。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风电轴承业务订单饱满,是增长核心驱动力。特种及精密轴承收入8.56 亿元,同比+81.3%,增长强劲。但产品结构变化致轴承业务毛利率下滑8.0pp 至30.5%。在风电领域,成功研制国产首台8MW、18MW 以及世界首台26MW系列主轴轴承及齿轮箱轴承,不断刷新产品纪录,推进国产化替代进程。公司在卫星及其运载火箭上的专用轴承领域,市场占有率90%以上;随着行业与人事调整逐步落地,特种轴承业务有望在2026 年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商业航天与机器人等新质方向,有望拓展轴承业务第二增长曲线全球轴承市场规模成长空间广阔。根据万德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轴承市场规模约为1,339.9 亿美元,同比增长10.75%,预计到2030 年全球轴承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265.99 亿美元;2024 年中国轴承市场规模2,315 亿元,预测2030 年中国轴承市场规模将达到3,91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8%。
政策层面,二十届四中全会首次将“航天强国”提升至与制造强国并列的战略高度,并将其纳入“十五五”重点规划方向,为公司相关业务提供了明确的政策牵引。在此背景下,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卫星及运载火箭专用轴承领域已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为进一步拓展成长空间,公司积极布局商业航天领域,目前已覆盖国内主要民营火箭企业,该板块正逐步成长为轴承业务重要的新增长极。同时,公司已将机器人轴承纳入“十五五”业务规划,未来将重点发展交叉滚子轴承、薄壁轴承、角接触轴承等高附加值产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水平。
超硬材料业务整合平台蓄势待发,功能化应用打开市场空间新材料板块包括金刚石材料和复合超硬材料业务。整体定位是以高端基础零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密切的关键材料为重点,满足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仪器仪表、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所需的新型功能材料。新材料板块金刚石材料以大单晶金刚石与金刚石功能材料为主要业务,聚焦电子电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半导体、光伏、机器人等高科技领域,致力实现生产装备及工艺国产化自主可控。复合超硬材料业务主要产品为金刚石复合片、金刚石拉丝模坯料和切削刀具用复合超硬材料,金刚石复合片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耐热性和抗冲击性,主要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田地质钻探,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稳定的产品质量以及雄厚的研发实力,公司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高端复合超硬材料供应商。公司与河南省新材料集团共同组建“国机金刚石”平台,形成了央地共建的产业平台,旨在加速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升运营效率,预计将有效释放超硬材料板块的内在价值。
公司正战略性地将金刚石业务从传统的磨料领域拓展至高附加值的功能化应用等领域。公司基于行业长期发展趋势,2015 年开始布局金刚石功能化应用方向,选择MPCVD 法作为技术路线,该路线可生成散热片、光学窗口片及未来合成半导体芯片材料。2023 年开始在散热和光学窗口实现部分收入,目前应用领域主要是非民用领域,民用领域处于国内头部厂商进行产品测试阶段,2026 年验证成功后有望放量。
科研技术底蕴雄厚,源自轴研所与三磨所
公司拥有2 家国家一类研究院所,是我国轴承、磨料磨具行业实力最强的科研力量;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6 家,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1 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家;国家质检中心2 家,包括磨料磨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轴承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专利交流工作站、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 家。公司前身可追溯至1963 年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研发机构,奠定了中国超硬材料产业的坚实基础。公司不仅是我国超硬产业之源,也是目前国内该领域极少数的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之一。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轴研所)和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三磨所)均成立于1958 年,均为各自行业内唯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技术攻关项目。其中轴研所是中国轴承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而三磨所则是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方面,截至2025H1,公司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400 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奖项298 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 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076 余项;有效授权专利950 件,其中发明专利641 件。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作为国机集团旗下高端基础零部件领军企业,以两大国家级研究所(轴研所、三磨所)为技术根基,形成 “高端轴承” 与 “超硬材料” 双轮驱动格局,深度受益于高端制造国产替代与前沿新材料应用爆发。轴承是高端制造与尖端科技的“关节”。公司作为国内轴承研发的核心企业,在航天特种轴承领域占据90%以上份额,深度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同时,其技术优势正向风电、商业航天及人形机器人等高增长领域快速拓展,其中风电轴承业务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金刚石领域,公司源于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研制所,是国内超硬材料产业源头。当前以高毛利半导体磨具为现金牛业务,并战略布局金刚石功能材料(如芯片散热、光学窗口) ,依托MPCVD 产能和技术卡位,瞄准前沿高附加值应用,驱动未来增长。预计公司25 年至27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3、3.79 和5.52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6%、33.69%和45.82%,相应25 年至27 年EPS 分别为0.53/0.71/1.03 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52.94/39.60/27.16,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轴承与超硬材料制品附加值较高、企业进入增加、同质化竞争加剧,盈利能力可能下降。
2、业务结构与商业化风险:风电轴承低毛利的利润结构风险。
3、军工与商业航天订单节奏风险:商业航天尚未进入爆发阶段,收入规模不大、短期竞争格局变化不大,节奏与兑现仍存在不确定性。
4、功能化金刚石商业化与降本风险:公司选择MPCVD 路线,民用测试正在国内头部客户验证,若验证与降本不及预期,商业化时间与规模存在延后风险。
□.许.光.坦./.黎.韬.扬./.王.泽.金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