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志科技(300458):下游需求复苏 通用平台与AI布局加速落地
核心观点
1、2025 年上半年,随着市场需求回暖,公司积极推进下游产品落地,扫地机器人、智能汽车电子、智能视觉等主要细分领域营业收入同比实现较快增长。
2、端侧硬件AI 化浪潮下,公司积极打造序列化的通用异构计算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围绕细分领域客户的痛点,依托统一高效的研发平台,不断升级核心技术、完善产品系列,深化新兴端侧AI 应用的布局。与此同时,公司继续围绕视觉、语音、显示、人机交互等典型场景,积极储备和适配各类AI 算法,并开拓AI 算法在各细分领域的应用落地。
事件
公司2025H1 实现营业收入13.37 亿元,同比增长25.82%;归母净利润1.61 亿元,同比增长35.36%;综合毛利率33.03%,同比接近持平。公司2025Q2 实现营业收入7.17亿元,同比增长9.81%;归母净利润0.7 亿元,同比下降0.52%;综合毛利率33.46%,同比提升0.78pct。
简评
1、公司积极推动下游产品落地,扫地机器人、汽车电子、智能视觉营收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需求回暖,公司积极推进下游产品落地,扫地机器人、智能汽车电子、智能视觉等主要细分领域营业收入同比实现较快增长。202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7 亿元,同比增长25.82%,归母净利润1.61 亿元,同比增长35.36%。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公司基于AI 机器人芯片MR536,积极联动多家国内外品牌头部客户,开发多款具备融合感知、视觉避障、高精度地图定位、混合清洁力的扫地机产品,并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公司还发布了MR153,完成了MR153、MR257、MR536 的序列化布局。在智能汽车电子领域,公司继续推动T527V 前装定点项目方案落地,T736 智能座舱方案逐步开始交付。公司已积累了智能座舱、全数字仪表、AR-HUD、智能激光大灯、智能辅助预警等多种智能模块解决方案。在智能视觉领域,公司上半年围绕V821 完成大量客户项目量产,包括单/双目IPC、1080P 行车记录仪、智能门锁以及人脸模组等产品应用。
2、完善高性能通用异构计算平台化能力,深化新兴端侧AI 应用布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终端对高算力、异构算力和高能效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司积极打造序列化的通用异构计算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围绕细分领域客户的痛点,依托统一高效的研发平台,不断升级核心技术、完善产品系列,深化新兴端侧AI 应用的布局。在具体应用上,公司在机器人和工业控制领域进一步拓展,除在扫地机器人市场保持优势外,还以新发布的MR153 为基础,携手下游客户开发入门级服务机器人及相关控制模块。在智慧视觉领域,公司紧抓AI 眼镜机遇,短时间内快速完成V821 方案的交付。该方案以小体积、低功耗的特点,显著改善了AI 眼镜的硬件设计难题,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客户欢迎。目前基于V821「慧眼」解决方案的AI 眼镜已完成客户首发,亮相中国香港电子展并正式进入规模销售阶段。面向未来,公司已同步启动新一代更高性能SoC 架构的研究,以满足未来更高计算性能的应用需求。
3、端侧硬件AI 化浪潮下,公司持续完善AI 算法及应用落地公司继续围绕视觉、语音、显示、人机交互等典型场景,积极储备和适配各类AI 算法,并开拓AI 算法在各细分领域的应用落地。在A 系列智能平板应用上,公司结合其NPU 算力,研发交付了AI ISP 智能成像、AI 夜景人像、AI 超清图像、AI 人声分离等多种AI 技术,全面提升各类场景的影像与音频体验。在V 系列智能视觉应用中,持续向客户交付AI 算法包。公司新增了AI 人车宠三合一监测、AI 婴儿看护模式(婴儿躺床监测)、AI人车周界防范等自研算法包,满足客户对社会管理,家庭看护等各应用的需求,提升了自主交付的竞争力。另外,公司还基于V821 RISC-V 算力定制和适配了低内存、小算力人形和人脸识别模型,为V821 安防类产品提供了基础支撑;在AI 眼镜产品中,公司交付了视频防抖算法,有效解决了AI 眼镜录制视频抖动的痛点,助力搭载了V821 的AI 眼镜产品量产;在AI 玩具应用领域,公司适配多种语言大模型API,可灵活切换各种主流大模型,为AI 开发者灵活开发各类智能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4、我们建议持续关注公司,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随着下游需求回暖,公司积极推进产品落地,下游多个细分领域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同时,公司积极打造序列化的通用异构计算平台,持续完善AI 算法,深化端侧AI 应用的布局。我们预计公司2025 年-2027 年收入分别为29.67 亿元、35.92 亿元、41.79 亿元,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9 亿元、4.46 亿元、5.80 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5、风险提示
(1)市场需求恢复不达预期:受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消费电子、汽车等下游领域的需求复苏进度存在不确定性,终端客户可能需要调节库存,导致对上游供应链的拉货强度减弱;
(2)产品研发及迭代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持续研发新产品是公司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未来如果公司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突破技术难关,无法研发出具有商业价值、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对公司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及毛利率下降的风险;未来如果市场竞争加剧、市场行情有较大波动或公司无法通过持续研发完成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公司产品价格、毛利率下降,将对公司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4)盈利预测假设不成立的风险:盈利预测基于公司下游应用领域需求发展做出假设。由于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占公司营收比例较高,存在实际需求比预期少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公司收入出现下降。根据敏感性测算,若智能终端处理器收入下降10%,公司对应收入下降9.6%,归母净利润下降9.4%。
□.刘.双.锋./.章.合.坤./.何.昱.灵./.辛.侠.平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