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取消
多伦科技(603528)
经营总结更新时间:2025-08-27
指标2025-06-30
信息来源2025年中期报告
经营评述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深耕大交通领域,专注于交通场景下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与模式创新,30年的历程中,业务布局已从单一驾驶考试业务发展形成当前“智慧车管+智慧驾培+智慧交通+智慧车检+新能源”的多元格局,并明确了“AI+大交通”的战略发展方向。
  自2025年以来,公司通过强化战略管理、提升组织效能和完善风险防控等举措,为各业务板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智慧车管与智慧驾培板块作为公司的优势领域,在AI技术的加持下,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智慧交通与智慧车检板块已完成创新产品研发,在政策推动下稳步迈入市场;新能源板块坚定不移推进海外业务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推进AI驱动的数智化车管业务转型升级2025年上半年,公司坚定智慧车驾管业务战略方针,以“转型突破、创新驱动、自主可控”为主线,全面推进业务升级与生态构建:
  1、战略升级:从“单一驾考”到“智慧车管”的全链条延伸
  坚定推进传统驾考向智慧驾考转型,突破业务边界向智慧车管领域纵深拓展,形成“驾考+车管”双轮驱动的业务矩阵,实现服务场景全覆盖与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巩固。
  2、技术攻坚:下一代驾考系统引领行业智能化新高度
  深度响应业务需求,以“视觉感知+雷达融合+北斗定位”核心技术突破为引擎,加速下一代科目三道路驾驶考试系统研发与应用落地。目前,道路驾驶考试131项评判指标中121项已实现全自动智能评判。
  3、生态共建:国产化底座筑牢自主可控发展根基
  积极践行国家科技自主战略,全面推进考试系统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进程。依托2024年加入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白银捐赠人)及开源鸿蒙项目群(B类捐赠人)的生态优势,深度融合中国驾驶人考训智能化领域经验与OpenHarmony技术底座,创新推出“驾鸿操作系统”,并构建基于该系统的车驾管智能终端产品矩阵与解决方案,赋能车驾管产业国产化、数智化转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中国芯”动力。
  公司以战略定力与技术创新,持续引领智慧车驾管行业变革,构建“技术领先、生态开放、安全可控”的发展新格局。其次,为进一步落实公安部交管局《关于全面推进公安交通管理数字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公交管〔2022〕123号)中“2025年底前实现车管服务从‘群众找服务’向‘服务找群众’转型,重点业务主动触达率不低于80%、群众办事材料精简30%以上”的核心目标,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创新推出“主动办/视频办”智能服务系统。该系统以“数据智能识别—安全交互传输—精准触达提醒—全流程自动受理”的闭环设计,精准匹配政策要求与群众需求,建立了“智能感知、主动触达、云端办理”的车驾管服务新模式,目前已在安徽滁州、浙江杭州等城市率先试点,其他省市推广工作正有序推进。
  (二)优化智慧驾培商业模式,强化智能与数字化对市场的有效支撑
  公司坚守既定目标,深入探索并优化ToG业务模式,持续发展ToB业务模式,并寻求ToC业务领域的创新突破。针对ToG业务市场模式,夯实现有市场基础,同时积极挖掘新市场潜力,以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在ToB业务方面,我们专注于优化产品体验,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并着力提升客户粘性。而在ToC业务领域,我们优化远程教育平台的支持与服务、全面改进题库系统以增强用户体验。2025上半年,持续开展了多多驾到理论题库和精品题库的推广工作,同步上线理论课程直播板块,通过题库练习与直播教学双轨联动,用户刷题率、付费转化率均得到大幅提升。
  依托智慧驾培业务的经验优势、软硬一体化产品及解决方案能力,公司重点聚焦垂直行业、典型场景和个性服务,不断强化智慧驾培产品及服务升级,将AI视觉分析技术、智能语音交互技术、ADAS技术与产品进一步融合,多多教练、多多驾驶舱等产品持续提高刚需属性,优化消费者智慧驾培全生命周期体验。多多驾到通过将国产AI大模型内核注入智慧驾培“灵犀”系列产品,助推驾培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从“结果导向”升级为“过程智能分析”,从“人力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助推驾培行业向智能化、数据化和个性化方向全面转型。报告期内,多伦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在云计算领域的卓越表现,荣膺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同时,自主研发的《预防驾驶培训车辆横向碰撞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智慧驾培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先后助力青岛、天津、马鞍山、金华等区域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并成功打造多项标杆案例。
  面对汽车无人驾驶及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正凭借自身在虚拟仿真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智慧驾培应用场景端的经验积累,积极探索无人驾驶领域车辆安全员及无人机飞手的培训技术。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线下合作驾校的地域已拓展至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25年上半年,在多多驾到平台上注册的驾校数量为38所,累计注册驾校数为3288所,注册的学员数量为65万人,累计注册人数达1156万人,2025上半年活跃人次达4098万人次。
  (三)从地面到空中,以业务需求驱动技术应用,以研发创新促进产品迭代依托在地面交通管控上的技术优势,公司与中国民航科学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已成功打造出涵盖智慧机场安全管控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机场应急管理系统、机场机坪信号灯控制系统、机场安全管理系统、机场近地空域防冲突系统和机场数字孪生系统等一系列核心产品的智慧机场安全管控体系,该体系已在贵州、广东、湖北等多个重要枢纽机场实现落地应用,为公司开拓机场相关领域的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机场围界无人化智能防控产品,利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自动驾驶技术,基于前端视频设备、探驱一体无人车和先进研判算法,对围界防控区域内的重点人、物及各类空中目标进行实时探知和行为分析,结合现有围界感知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和事件分级,实现秒级报警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自动匹配驱离设备并处置。所有处置全程留痕,便于事后回溯和二次处置。系统运行将极大提高围界防控效果,同时减少巡场人力投入,不仅能满足民航运输机场的需求,也是未来无人机起降场近地空域防控的核心产品。目前最新研发的机场鸟情智能探驱识别系统,已在国内部分机场投入试用。
  (四)围绕车检优质客户,全面构建智慧车检服务生态体系
  基于深度调研全国性营运车辆运营管理企业的资产管理模式,“多多智检”定制化打造了车辆检测管理工具功能板块:车辆资产检测项目进度把控与跟进、车辆实时检测状态查询/检测凭证留存等,同时具备与企业自有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的能力。
  目前平台服务的B端需求用户多为全国性新能源营运车辆运营管理企业,亚滴新能源、T3出行服务商、一汽智行、丰桔出行等全国性营运车辆运营管理企业已接入平台。平台将响应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结合多伦科技母公司在新能源行业积累的科技优势,继续深耕车检市场,不断解决行业痛点,整合上下游需求,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势中有所作为。
  针对新能源车险因电池健康评估缺失而连年亏损的行业难题(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高达57亿元),公司正携手头部车险企业,通过“充检桩+AI”技术并结合自研充电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对车辆充电过程中的高风险行为进行精准识别与早期预警,计划推出基于实时风险预警的动态保费模型,降低新能源车险运行成本,打开服务分成空间。
  (五)政策引领,实现充检领域技术突围与创新实践
  公司以液冷超充产品融合“光储充检”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让电动汽车的补能体验向燃油车加油速度看齐,同时能够平抑电网负荷波动,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响应“探索电力接入容量优化方法”政策号召的同时,构建了“源网荷储”四位一体电力系统的生动实践。旗下公司金电科技的超充产品以“充电堆”为核心,搭配“光储充检”一体化解决方案,可将大功率直流电动态灵活分配至多个充电终端,通过集中式电能分配系统动态功率调度,支持多车同时充电的同时与电网形成高效互动,适用重卡、矿用车、电动船舶、大巴等商用车,提供“不止于快”的多维度价值。
  (六)响应客户需求,入局具身智能,推动应用场景的加速落地
  公司聚焦数字警务新范式,助力构建“机器警力”深度嵌入的新型现代化警务体系,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展开战略合作,双方互为优先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查验机器人装备研发,在汽车销售、二手车交易、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等场景下率先推动机动车查验业务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拓展合作范围和领域,梯次推动合作走向深入。截至目前,查验机器人原型机已研发完成,正在进行试用验证,计划于2025年底投入市场。
  (七)生态合作深化拓展,产业共同体价值共创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与小鹏汽车作为基石出资人的星航资本共同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截至目前,该基金参与了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Pre-A++轮融资,公司间接持有众擎机器人1.57%的股份。通过本次投资,将提升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二次开发及整机代工能力,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大交通领域的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逐步实现人形机器人在车管服务、交通疏导、安检巡逻、应急救援等多领域交通场景下的落地应用。按照项目规划,导办人形机器人与交通疏导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机将于2025年底完成研发出样。
  同时,公司与北京影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已正式展开,除前期已交付的咖啡机器人箱体部件外,双方正积极推进咖啡机器人整机的组装业务。
  未来,公司还将加强与头部机器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在机器人零部件、机器人本体、机器人算法和机器人场景商业落地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