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评述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上游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本公司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于公司的产品功能及用途,公司所处细分行业为工业软件之 BIM软件行业。BIM技术以建设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借助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其核心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完整且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实现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造价、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拆除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集成,同时也能够使得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在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中实现共享与传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缩短工期。BIM技术被认为是继 CAD之后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第二次“科技革命”,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实现从设计到建造再到运维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为未来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推动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BIM技术的重要性持续凸显。2025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首次在国家级政策文件中将BIM与人工智能(AI)技术并列,明确提出要“以BIM、AI等数据模型为载体,实现工程项目设计成果的数字化交付”,为技术融合应用提供了方向指引。4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联合发布《2025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工作要点》,要求“加强 BIM全过程应用顶层架构设计,开展相关制度研究,打通软件间数据壁垒,构建国产 BIM软件应用生态”,进一步聚焦智能建造领域。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将深化 BIM技术应用纳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要求结合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进技术落地。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新基建”、“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BIM技术作为支撑该等战略实施的关键技术之一,其自主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加强BIM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随着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与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稳步提升,国产BIM市场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下游行业情况 公司产品及服务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公司业务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将对公司业务发展带来持续积极的推1、电力行业 在能源产业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下,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既是驱动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国立足“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有源配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开放共享系统逐步形成,支撑多元创新发展”,为配电网的数字化变革筑牢了基础框架。2025年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强调“以更高标准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依靠改革创新培育能源发展新动能”。4 月,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出台《2025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工作要点》,明确要求“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电力行业绿色化转型”,从多个维度为电网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多个地区要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这一政策要求电网在数字化调度与资源配置方面具备更高的精准度,有效推动了电网数字化转型实践进程。积极推动电力数字化转型,是驱动电网从经验决策迈向智能决策的核心引擎,不仅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撑,也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筑牢了数字化根基。 2、交通行业 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推动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核心驱动力,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是推动交通运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途径。2024年 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提出要推动交通运输绿色智慧转型升级,持续实施自动驾驶、智能航运等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202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要求聚焦基础设施数字化,强调加快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动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应用BIM技术,着力打造智慧公路与数字孪生公路,以技术赋能交通基建全生命周期管理。2025年 4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为主、科技创新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导向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推动交通运输与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 依托BIM技术的深度应用,可实现交通领域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信息共享,有效促进交通行业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交通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3、水利行业 智慧水利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等智能化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工程,相比于传统水利,智慧水利可以促进水利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智慧化,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25年 3月,水利部印发《2025年水利工程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推动工程建设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在新建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利工程中,普遍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数字孪生平台及业务应用体系构建,实现数字孪生工程与实体工程同步验收、同步交付”。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明确“以数字孪生流域为重点,系统谋划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重大工程的启动为智慧水利技术落地提供了关键实践场景,2025年 7月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建设,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工程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兼顾西藏本地自用需求。作为典型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过程将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BIM技术可为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数字化、智慧化提供必要技术支撑。 上述影响因素对公司产品所在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公司的发展空间带来直接增量,为公司战略推进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有利于公司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以 BIM平台及工具软件研发为核心,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用户,通过提供BIM软件产品、智能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及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等获得收入和利润。 公司始终秉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采用业内主流的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研发模式。具体而言,基于公司产品集中运用多学科多专业技术且紧密贴合行业实际应用的特点,公司构建了以“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为核心的研发架构,将用户所处行业的专门技术与可复用的底层技术平台相结合,强调研发工作在跨部门和跨团队之间的协作。其中,平台研发中心负责底层技术的研发工作,底层技术是公司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根据用户需求归纳的可以复用于多个业务场景及产品的核心技术,如DH3D、DHGlobe等。同时,公司在产品研发中心下设多个产品研发小组,各小组专注于不同行业领域的研发工作,最终由产品团队完成商业化产品的交付。公司的研发流程涵盖市场需求收集与分析、研发项目立项、制定研发计划、项目定期跟踪评审以及项目验收总结等全阶段。 3、采购模式 公司在软件产品、基础平台研发过程中需要采购的主要为软硬件设施,以及在软件产品部署过程中外购的少量硬件产品。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和采购流程,供应商需经过资质审核、内部评审、商务谈判等环节,方可入围公司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在采购环节,遵循至少有三家合格的供应商进行竞争性谈判的原则,数额较大的采购会委托专业的招投标服务机构进行公开招标。同时,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采购审批制度,并对数额较大的采购进行专项审计,确保采购活动符合公司规范要求。 4、营销模式 公司通过各地分支机构的设立,搭建起覆盖全国及部分境外市场的营销服务网络,通过定向客户拜访和销售、开展用户大会、线上线下培训会、参加行业展会等多种方式向各终端用户推介产品及服务,通过投标方式或者商务谈判方式获取订单。 (五)市场地位 公司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工作和在电力行业的积累,拥有了自主BIM核心技术以及完整且成熟的业务体系,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推进平台技术的迭代更新,保持核心技术平台的技术领先优势,并不断完善更新“三维设计核心算法库”,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 当前,公司BIM相关软件产品及服务在电力行业已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核心产品BIM设计系列软件包括输电线路设计、电缆设计、配网设计、变电设计以及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三维评审平台等诸多产品,是国内少数可以提供覆盖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全专业软件产品的企业,相关产品在全国各地的电力设计企业中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已在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实践验证并稳定应用。其中,三维输电线路设计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占据了领先的市场地位。 同时,公司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电力能源行业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信息化服务的企业。公司凭借自主可控BIM核心技术,以基于BIM的三维设计为切入点,将BIM技术应用在电网资产建设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电网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电网工程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交付、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设过程管控以及资产运行维护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了BIM在电网工程建设全周期的贯通,真正释放BIM核心价值,为公司打造“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服务商”构筑起坚实的商业壁垒。 (六)公司报告期经营情况 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始终围绕“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服务商”这一核心战略目标,聚焦电力行业,深耕BIM平台及软件、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核心主业,持续推进自主可控底层平台和软件产品的研发创新,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业务场景中的融合应用研究,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驱动公司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74.88万元,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606.24万元。 (1)BIM平台及软件 公司始终以自主研发BIM平台及软件为战略核心,紧密贴合电力行业客户数智化转型需求,深耕核心技术研发与新技术探索,保持技术领先与创新。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国产化改造、AI技术研发及产品迭代升级三大核心方向协同推进。在国产化改造方面,一是加速底层技术平台国产化进程,已完成数据库、图形绘制库、数据计算库等 40余个底层模块的国产化适配;其次实现线路平断面、满应力设计等核心软件产品的国产化改造,相关产品已在麒麟、方德、统信等国产操作系统下稳定运行。AI技术研发方面,重点推进电力AI视觉模型训练与电力 AI大语言模型知识库构建工作。其中,电力 AI视觉模型训练能够有效解决基建施工安全监测、运维巡检故障诊断等行业痛点问题;电力 AI大语言模型则通过深度整合行业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历史工程数据、技术支持问答数据等关键信息,借助“模型微调”“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技术手段,搭建电力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知识库,基于该知识库研发AI设计助手“道亨智询”,可全面满足电气-结构-基础多专业设计人员智能问答需求,提升设计效率。 在产品迭代升级方面,聚焦客户迫切需求,持续推进三维线路、三维电缆、三维配网系列软件的核心功能迭代优化工作,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客户粘性。同时,面向输电线路勘测专业推出三维测图平台新产品,一体化协同。 (2)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 公司依托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以及专业的技术实力,应用自主研发的三维设计系列软件产品,深入开展电网设计咨询等相关业务,聚焦数字化与智能设计,着力实现提质增效,稳步向智能设计院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深耕电网设计核心业务,主网、配网设计延续稳健发展态势,通过深化与优质客户的战略合作,构建稳定高效的互惠双赢合作格局,为业务根基筑牢坚实保障;新能源业务由光伏向风电、储能转型,实现新能源业务结构的多元化拓展与深度优化。在智能设计方面,依托公司强大的软件产品研发能力和覆盖设计全流程的软件产品体系,公司勘测业务全面推广应用一体化勘测软件,主网、配网设计则依托三维设计一体化平台开展全流程设计;同时充分利用图档管理系统将多年积累的设计图纸资源转化为可复用的数据资产,促进数据流、业务流与知识流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联动,应用 AI技术逐步构建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体系,推进传统设计向智能辅助设计转型。 (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及能源大数据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聚焦智慧能源行业,精准分析能源行业大客户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中的独特需求,以前沿技术赋能,创新构建新能源设计与智能微电网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新模式。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智能微电网管控平台,深度融合能源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形成涵盖能源运行管理、预测分析、动态调控策略生成与优化的全流程核心能力,旨在提升清洁能源消纳率,降低电力系统运行成本,助力用户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依托新能源设计咨询资质优势,为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在能源大数据分析领域,公司紧抓电力现货交易市场机遇,持续迭代电量电价预测产品,通过数据分析、模型显著特征及参数调整,实现电价预测模型的持续优化,提高模型适配度,为电力现货交易用户提供高精度的量化决策支撑。同时,推进微秒级电能质量智能监测平台全面升级研发,重点聚焦5G终端IP动态适配、合环数据噪声净化、暂态事件智能化解析、桌面客户端导航分析等核心功能升级和改造,进一步提升平台的精准性与实用性。 (4)数字教育 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关键补充,数字教育业务在报告期内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与突破:在教育培训方面,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中非电力丝路学院”的品牌效应及专业优势,与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卢旺达工程技术大学建设,实现教育升级转型。在海外新能源开拓方面,公司在卢旺达建设的“光伏示范基地”正式落成,该基地融合“源网荷储充换”一体化“沉浸式实训平台”,为当地新能源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载体,同时也是公司新能源技术成果的海外综合示范平台,未来面向非洲地区企业端和政府端用户提供标准化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是公司深化产教融合、践行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里程碑。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 要求。 三、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参见“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相关内容。 竣工验收,确认收入金额增加所致。 营业成本 289,480,743.22 157,395,380.91 83.92% 主要系本报告期收入增加相对应的成本随之增加所致。销售费用 14,037,600.34 15,220,135.25 -7.77%管理费用 26,699,225.57 29,744,515.77 -10.24%财务费用 -524,080.98 -191,634.17 173.48% 主要系本报告期利息费用减少所致。所得税费用 -1,105,720.98 -24,304.61 4,449.43% 主要系以前年度可抵扣亏损影响所致。研发投入 32,505,536.88 38,153,688.98 -14.8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20,659,249.74 -240,175,943.51 -8.1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7,908,073.18 -13,008,747.84 -314.53% 主要系本报告期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减少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718,456.55 -98,182,740.25 -98.25% 主要系上年同期归还的银行短期借款所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194,475,042.75 -351,407,327.36 -44.66% 主要系本报告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所致。公司报告期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动□适用 不适用公司报告期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没有发生重大变动。 四、非主营业务分析 适用 □不适用 收入。 否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77,826.47 1.62% 主要是购买的结构性存款的计提利息。 否资产减值 -1,088,137.37 -22.70% 主要是计提的合同资产减值损失。 是营业外收入 133,492.00 2.79% 主要是固定资产处置收益。 否营业外支出 273,853.18 5.71% 主要是固定资产处置损失。 是信用减值损失 -11,447,669.43 -238.85% 主要是计提的应收账款信用减值损失。 是 五、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认,发生的项目执行成本未能结转所致。长期股权投资 43,577,829.50 1.78% 46,152,378.35 1.99% -0.21%固定资产 40,896,442.05 1.67% 41,883,720.39 1.81% -0.14%使用权资产 15,426,458.64 0.63% 22,299,995.37 0.96% -0.33%短期借款 900,000.00 0.04% 1,391,500.77 0.06% -0.02%执行进度款增加所致。租赁负债 12,226,298.51 0.50% 14,141,585.94 0.61% -0.11%到期兑现所致。费用结转成本费用所致。税金额较大所致。 2、主要境外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4、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六、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适用 □不适用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无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6、委托理财、衍生品投资和委托贷款情况 (1) 委托理财情况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委托理财概况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3) 委托贷款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委托贷款。 七、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八、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 □不适用 件整体解决方案。 4,300 23,855.46 20,970.90 3,333.28 -405.33 -400.00 道亨软件是公司全资子公司。道亨软件围绕基础设施工程全生命周期,基于自主研发的BIM核心技术平台,立足电力行业,同时面向交通、水利等行业,提供涵盖设计、施工、运维的BIM软件整体解决方案。 九、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一、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适用 □不适用 接待时间 接待地点 接待方式 接待对象类型 接待对象 谈论的主要内容及提供的资料 调研的基本情况索引 2025年04月25日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线上交流 其他 通过“深交所互动易云访谈”网络平台参与公司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的投资者。 调研过程中主要讨论了公司在人工智能业务的布局、行业发展前景、未来盈利增长因素等内容。 巨潮资讯网: 《2025年4月 25日投资者关 系活动记录 表》 2025年05 月21日 公司会议室 实地调研 机构 国泰海通证券、幸福人寿 2家机构投资者。 调研过程中主要讨论了公司 AI设计助手的使用场景和收费模式、公司产品如何实现国产信创平台的兼容适配等内容。 巨潮资讯网: 《2025年5月 21日投资者关 系活动记录 表》 2025年06 月12日 公司会议室 实地调研 机构 国泰海通证券、国中长城资产、博润银泰、永颐资产、唐丰投资等 20家机构投资者。 调研过程中主要讨论了公司软件产品的收费模式及回款周期、微电网的业务布局等内容。 巨潮资讯网: 《2025年6月 12日投资者关 系活动记录 表》 十二、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 □是 否 公司是否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是 否 十三、“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披露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是 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