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晶品特装(688084) 指标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评述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主营业务发展,深耕“智能感知+机器人”装备领域,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大趋势,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丰富扩展产品门类,巩固、拓展市场份额,研发特种机器人、智能感知、模拟仿真、智能制造等方向的技术及产品。得益于行业整体回暖、客户订单持续释放、民品业务有效拓展以及生产交付效率提升,公司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实现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65.3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2.60%;实现利润总额-1,179.52万元,亏损较上年同期收窄;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5.39万元,亏损较上年同期明显收窄。 报告期内,公司按合同要求完成了相应项目的采购、生产和交付工作,并按计划推进后续项目的采购及生产工作。公司持续推进募投项目建设工作,根据南通晶品特种机器人产线募投项目论证报告中的内容,按照产线规划和设计方案,逐步开展特种机器人产线的采购和条件保障建设工作;在北京昌平区星火街6号建设的智能装备北京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中,正进行生产、测试设备的采购工作,已完成部分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市场方面,公司注重强化市场体系性、精准性、高效性建设布局,一手抓自身队伍建设,一手抓渠道拓展深化。区分市场发展、市场服务、民品销售三个板块,深入市场一线,了解客户真实需求和市场痛点,反向推动公司产品精准性迭代和体系化拓展;广泛加强与国内国外民品市场沟通合作,深入筹备公司产品出海准备,在公司展厅、总部高效接待各方客户,建立深厚合作基础。 在人力资源方面,实行精准化人才招聘策略,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人才画像,形成内部人才储备池;建立梯队化人才发展机制,推行“项目制”人才成长模式,通过研发人员参与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跨部门协作项目等实战平台加速人才成长,配套建立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与职业发展双通道机制;实行市场化薪酬激励体系,构建“三位一体”薪酬架构:基础薪酬体现岗位价值,绩效薪酬关联业绩贡献,长期激励绑定战略目标。通过体系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财务方面,建立财务与业务部门的联合决策机制,在项目立项、合同签订等前端环节嵌入财务评审节点,实现“业务发起即财务介入”。加强预算管理,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建立预算执行差异分析模板,提升预算对业务的动态调控能力。建立税务合规自查机制,定期排查税务风险,确保各项涉税业务符合税法规定,同时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制度制定-执行跟踪-效果评估-迭代优化”的闭环机制,结合子公司反馈与业务变化,同步更新核算细则与管理要求。 (二)研发情况 1、研发投入 研发是公司创新发展的基石,对于提升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坚持“以客户需要为中心”,从“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进化到“引导客户需求为中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稳步增长,研发总投入2,494.99万元,研发投入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12%。报告期末,拥有研发人员91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5.28%。 2、研发平台建设 公司研发平台立足于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下设智能光电、智能机器人、侦察引导、模拟仿真、智能制造等专业领域研发部门以及技术中心办公室等职能部门,整合公司研发资源,并根据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持续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及技术水平。 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一是注重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在运行中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在经费管理、人才激励、内外部合作等方面,发挥了技术中心对研发工作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二是密切跟踪行业技术热点,以技术创新和需求牵引双驱动,注重AI技术应用研究,开发系列智能化整机产品,加强上游组/部件研发和下游需求场景拓展,通过延展设计与产品链条,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三是强化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通过项目实践持续历练研发人员技术能力,对取得重要研发成果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研发平台建设,大幅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和水平,已具备提供空地协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为公司的创新发展和市场竞争提供有力支持。报告期内,1名研发技术人员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成为公司人才培养的典范。 3、研发布局及成果 公司聚焦核心主业,紧随技术发展浪潮,构建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核心技术体系,打造“AI+机器人”尖端科技产业集团。公司聚焦“AI+机器人”主航道,围绕核心技术挖深航道,围绕上下游生态拓宽航道,研发特种机器人、智能感知、模拟仿真及智能制造产品,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某机器人项目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公司整体研发实力的有力体现,极大提升了公司在特种机器人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激励研发团队勇攀高峰,不断取得更加丰富的研发成果。 (1)在特种机器人领域,针对严苛自然环境和特殊危险场景对特种机器人的需求,突破了复杂环境自主导航、高效人机协同等核心技术,研发的特种机器人,可在高海拔、极端高低温、盐雾、荒漠等严酷自然环境下执行任务;研发的核化机器人、大抓举力液压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产品,满足荒山、辐射等多行业、多场景应用需求。某机器人项目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既是对公司技术实力的褒奖,更是激发公司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持续取得研发成果的强大内在动力。 (2)公司在原有光电侦察技术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发声探测、电磁探测、激光探测、运动探测等多种探测感知手段,并深入研究智能化信息综合处理技术,构建智能多维感知技术体系,实现复杂环境全维信息感知、综合态势融合处理、目标快速检测跟踪能力。 针对无人装备在复杂场景下自主适应性难题,基于全国产器件构建了柔性多源融合智能信息处理平台,结合AI算法、可融合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惯性组件等多源信息,实现复杂环境下地图构建、自主定位、避障规划、目标识别跟踪、自主决策等智能化功能,在特种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平台得到应用。 (3)公司模拟仿真技术领域发展强劲,重点部署自主可控的可视化仿真软件底层开发技术,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半实物模拟器技术、空间定位及动作捕捉技术等研发特种设备模拟训练系统;借助虚拟现实、建模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全息投影、动作捕捉、数字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设计、开发、运营了可室内场馆部署、具有良好人机交互体验的一系列特色国防教育产品。报告期内,重庆数字国防军事体验中心运营良好,节日期间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珠海数字国防军事体验中心展陈大纲顺利通过评审。 (4)公司积极探索将已有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拓展延伸,基于装备涉及的智能感知、信息处理及高效执行等系列核心技术,研发了自动化生产设备、智慧化仓储设备等产品,整合利用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为用户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公司研发智能生产线,集成堆垛机器人、AGV小车、抓取机器人、生产设备等,将自动化产线与智能仓储有机结合,实现“机器人制造机器人”,以此为基础探索新的行业应用,争取以优异的性能获得用户认可。 (5)公司前瞻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超人脑”技术发展战略,基于现有多维感知、智能处理、高效决策等完备技术体系,探索全面融入先进人工智能技术路径。上游基础模组方面,开发远程激光雷达、远程毫米波雷达、系列图像处理模组、边缘侧计算处理模组等,提高自配套能力;下游应用方面,探索野外、荒漠、高海拔等严酷自然条件下机器人应用;系统整合方面,已形成“研产测一体”发展,具备提供空地协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为公司的创新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非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