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元基因(837344)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七、 经营情况回顾 (一) 经营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研发投入增加和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同时,精准把握政策机遇,紧抓集采机会,持续推进研发和市场拓展工作,实现销售收入 1.18亿元,同比增长1.02%;综合毛利率为 77.2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874.54万元。公司通过优化经营策略、聚焦核心业务,使得经营业绩取得显著改善,二季度实现收入 7,333.80万元,较一季度环比增长62.89%;同时,公司净利润表现亮眼,不仅较一季度大幅增长,更以 578.51万元的盈利实现扭亏为盈,整体经营态势持续向好。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新药研发、智能制造新厂区数字化赋能以及销售体系提质升级工作,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 研发方面 公司始终坚持“研发引领、医学驱动、学术推广、专业营销”的发展战略。公司成功开发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一类新药——人干扰素α1b(商品名:运德素),形成了丰富的人干扰素α1b剂型组合,其中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和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雾剂均是独家上市产品。同时,公司先后设计和建立了重组蛋白药物高效表达与纯化技术平台、蛋白质高稳定性水溶液技术平台、高效长效安全的新型干扰素制备技术平台、吸入制剂技术平台、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平台和和重组胶原蛋白等六大技术平台,为后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临床开发方面,人干扰素α1b作为国际独创基因工程药物,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天然的生物学活性,在抗病毒的广谱性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等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优势。公司通过多年转化医学和循证®医学研究,不断拓展临床适应症,确立了运德素产品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地位,并引领了人干扰素α1b新的发展方向。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共计 1,719.0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14.52%,公司持续保持对研发项目的投入和对研发管线的管理。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四大新药研发募投项目,基础药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有序开展。具体参见本报告“第三节 会计数据和经营情况”之“六、业务概要”。报告期后,2025年 7月,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重组人干扰素 α1b喷雾剂《药品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原说明书中“切勿入口”被删除,将有助于增加临床医生处方给药的应用范围,保障和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详见公司于2025年7月29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官网(www.bse.cn)披露的公司《关于重组人干扰素 α1b喷雾剂获得<药品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的公告》(公告编号:2025-052)。 2、生产方面 为充分保障新产品上市所需的科研空间和生产产能,公司景弘大街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落成。该项目于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被北京市政府列入“北京市 100项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重点工程”,获得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项目设计和建设了涵盖人干扰素 α1b等多种产品在内的原液和制剂生产线,制剂生产线包括:粉针剂、水针剂、喷雾剂、滴眼液、预充式注射剂和吹灌封新型一体化雾化吸入剂等,年产多规格和多剂型产品达到一亿支以上。 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包括:细胞因子药物研发与生产平台、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与生产平台,为公司未来创新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新厂区的原液生产线、粉针剂生产线、水针剂生产线和喷雾剂生产线,已全面完成生产车间及全部生产设备的验证工作。基于上述进展,公司将分两步推进关键工作:一是向北京市药监局提交新增景弘大街新厂区生产地址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备案申请;二是同步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新增药品生产地址的注册申请和景弘大街新厂区 GMP认证申请,以资质落地为支撑,加速推进核心产品运德素®的提质扩产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产品和新产品的产能规模和产品质量保障水平。2025年4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的通知,确立了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并强调了数智化转型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通知就医药研发、医药生产、企业经营决策、医药质量安全保障、医药流通与追溯、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服务等六个方面为数智化转型标杆企业凝练总结了共 41个典型应用场景。公司通过多年来的生产工艺积累及前瞻性的数智化转型布局,已实现了公司业务相关的场景全覆盖,走在了行业的最前列。通过已完成的数智化系统,公司在景弘大街新厂区获批投产后,不仅可实现现有产品产能与质量的同步提升,而且增加了吹灌封一体化(BFS)制剂、预充针注射剂等高端新剂型的生产能力;同时,上述规划也为拓展柔性共线生产、高质量委托加工等新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公司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充分动能。 3、销售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市场销售团队紧紧围绕公司确立的“研发引领、医学驱动、学术推广、专业营销”的创新发展战略,聚焦提升销售体系核心能力,围绕“数字驱动、专业致胜”策略,系统推进销售组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销售策略层面,公司通过优化调整组织架构,主动促进市场部、销售部、商务部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专长以形成强劲合力,助力销售目标高效落地;与此同时,公司始终坚守“推广学术化、人员专业化”理念,不断深化与专业医学会等顶尖医学专业组织的战略合作关系,高水平参与并支持多场国家级、区域级重点学术会议,借助与核心领域专家的深度协作及价值共创,进一步巩固了运德素®在目标治疗领域的学术引领地位和品牌影响力。销售模式层面,公司延续代理与自营双引擎驱动的混合模式,持续推进营销网络深化建设:一方面,主动布局城市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市场,稳步扩大营销网络覆盖;另一方面,聚焦医院准入数量提升,不断巩固并壮大市场基础。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拓展举措,不仅让公司产品更广泛触达患者、满足不同医疗需求,更有效增强了公司及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在销售组织与赋能上,一方面,公司着重推进市场部门体系建设,精心策划并落地多形式、高频次的内外部销售赋能活动,致力于培育具备高素质、学术化特质的专业营销团队;另一方面,公司全力完善数字化营销体系搭建,加快建设进程,成功构建并优化多层次数字化营销矩阵。依托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形成全渠道有机融合的营销布局,实现高效协同的全渠道模式,不仅显著拓展市场触达的广度与深度,还提升了客户互动效率及营销资源投入产出比;此外,公司将先进软件工具与移动终端广泛应用于销售场景,为销售体系提供核心技术支持,数字化赋能有效提升销售流程效率、客户管理水平及团队协作能力,为销售目标的高效达成提供坚实保障。2022年8月26日,公司主要产品注射用人干扰素 α1b(粉针剂)3个规格在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的《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获得中选资格,2023年1月10日起开始陆续落地实施,约定采购期为 2年;广东、河南、海南、青海、新疆自治区、新疆兵团,继续执行,标期延长至2025年底-2026年初。公司粉针剂产品将持续借助集采中选优势,实现了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的双重提升。2024年3月8日,江西省医保局正式发布了《干扰素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通知》(简称: “干扰素集采”),公司主要产品人干扰素 α1b注射液(水针剂)5个规格、重组人干扰素 α1b喷雾剂、人干扰素 α1b滴眼液成功中标,覆盖全国 29个省级采购主体,约定采购期为 4年。在全面执行的第一个采购周期内,公司产品销量稳步增长,新增医疗终端 1,106家,累计实现 6,000余家医疗终端准入。 报告期内,甘肃、湖北、内蒙、新疆、宁夏、陕西、河北、海南、山西在内的 9个省份开始集采第二年接续工作,持续加快等级医院的准入速度,大幅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覆盖率。两次中标不仅是对公司产品竞争力的有力印证,更成功为其医院端销售打开关键通道。从长期发展维度,集采中选将进一步稳固公司在干扰素细分领域的龙头地位,为后续产品线拓展铺垫渠道优势,市场份额预计将实现进一步扩大。 2025年 4月,干扰素联盟中选目录有所调整,公司重组人干扰素 α1b喷雾剂产品是江西省牵头的全国 29省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目录内唯一的干扰素喷雾剂中选产品,在全部 29个联盟区域执行中选结果。 2025年 5月,公司与国耀圣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战略合作启动会,双方聚焦运德素®喷雾剂产品的市场拓展与创新发展,标志着双方在医药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启航。此次合作并非简单业务叠加,而是从产品矩阵丰富、协同效率提升到品牌价值重塑的全维度升级,双方将以创新合作模式重新定义医药行业 CSO价值。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公司将实施全渠道战略布局,强化品牌建设,助力运德素®产品成为干扰素领域标杆产品。同时,双方将探索更多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公司在医药创新发展道路上带来新机遇,推动业务持续增长。 (二) 行业情况 1、概述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引擎,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展开新布局的关键节点。上半年,国家密集出台系列政策,全方位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生物制造”纳入未来产业培育范畴,同时强调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制定创新药目录以支持创新药发展,以及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凸显国家对医药创新的系统性支持。报告期内,国家药监局持续优化创新药审评审批机制,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推进创新药临床试验快速审批通道;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创新性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探索医保与商保协同支付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现以数智技术驱动的医药全产业链竞争力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的明确目标,技术革命正深度驱动产业变革的趋势加速显现。综合来看,政策层面正持续织密全链条创新支持网络,从研发审评、市场准入到生产制造全环节发力,通过审评审批加速赋能研发效率、支付机制多元拓宽市场空间、制造数智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多维度政策合力,持续释放产业创新潜能,为包括三元基因在内的创新型医药企业提供了从技术转化到商业化落地的广阔赛道,也明确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指引。 2、宏观环境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展现出强劲韧性,在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与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双重驱动下,国内经济稳健前行。生物医药行业在直面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与不确定性的同时,主动抢抓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行业运行呈现多维度积极态势。报告期内,生物医药行业在国际化拓展与资本生态修复方面亮点突出:一方面,头部企业加快海外市场深耕布局,创新药出海在欧美主流市场实现突破性进展,在新兴市场的渗透力持续增强,国际临床合作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同步跃升,全球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与协同效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板块的信心全面修复,二级市场相关指数企稳回升并呈现向好态势,充分反映出投资者对行业长期成长逻辑的坚定认同以及对创新价值的深度再认识。在行业发展趋势层面,技术革新与跨界融合的步伐持续提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为行业锚定了数智化转型的清晰路径与量化目标——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干细胞等前沿领域持续获得政策倾斜,各领域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成果转化与临床应用进程显著加快,成为驱动行业创新的核心动力。从社会需求维度看,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深化,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居民健康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叠加国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政策导向,多重因素交织共振,正共同推动医药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广覆盖、更高效能的方向稳步迈进。综合来看,当前生物医药行业仍处于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技术突破的窗口期持续打开、资本市场估值修复态势稳步显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叠加社会需求的刚性增长,多重积极因素交织汇聚成强大发展合力,使其成为我国最具成长活力、创新爆发潜力和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经济领域之一。该行业的未来发展不仅深刻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更与国计民生改善、科技前沿突破紧密关联,战略意义尤为凸显。 3、行业政策 当前,科技前沿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产业格局加速重构。在有力政策引导与资本市场的强劲驱动下,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动能日益凸显,行业整体向更高形态的生产力阶段跃迁。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和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已达前所未有的高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生物制造与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前沿领域并列,凸显其战略地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生物医药行业正展现出引领产业变革的巨大潜力,在向新而行的进程中深度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2025年 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量效率显著提升,建成与医药创新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到2035年全面提升医药产业全球竞争力,该文件为创新药械全生命周期监管奠定制度基础。 2025年 2月,政策聚焦创新药械制度化建设。CDE发布《生物制品注册受理审查指南(试行)》,系统规范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及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试验和上市许可申请流程,明确资料要求和审查标准,该指南自 3月 10日起施行。 2025年 3月,监管改革持续深化。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取消全国公立医疗机构门诊预交金并规范住院预交金管理,通过优化支付流程加速创新药械临床应用。3月 5日,李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要求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支持创新药发展,并将“生物制造产业”列为未来产业培育重点,从国家战略层面强化创新药地位。 2025年 3月,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消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经审议颁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5年 4月,地方与部委协同推进创新突破。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 4月 7日推出《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要求临床试验启动周期压缩至 20周以内,建设重点专病全自动智能化生物样本库,推动新获批创新药械产品不少于 15个,支持境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境分段生产,部署 AI+病理和 AI+制药模型开发,并构建 5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天津、北京经开区等地政策同步强化临床研究、金融赋能与国际化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现以数智技术驱动的医药全产业链竞争力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制修订 30项以上医药工业数智技术标准,打造 100个以上数智药械工厂、50家以上数智化转型卓越企业;到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的明确目标。 2025年 5月,技术指导精细化推进。CDE发布《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针对不同临床分期和治疗目标的化学药、生物制品研发提供标准化技术路径,填补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审评空白。 2025年 6月,审评审批制度迎来重大革新。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拟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实行 30个工作日内审结,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发品种和全球同步研发项目。6月 20日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推出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命名规则、强化上市后质量监测等十项措施,促进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 2025年 7月,支付端改革取得突破。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首次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对临床价值显著但超出医保范围的创新药提供特殊支付通道,目录内药品享受价格协商保密、豁免集采替代监测等政策,探索医保与商保协同支付模式。7月 15日启动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首次明确“2024年采购金额超 1亿元”的品种准入门槛,并将国家医保谈判药品排除在外,通过“稳临床、保质量”原则优化市场环境。 4、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布局适合自身的发展赛道 公司始终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与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对政策环境的动态变化保持高度敏锐性,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优化调整经营策略,确保发展方向与行业潮流同频共振。依托北京地区在研发创新、临床资源、产业集群及资本支持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公司聚焦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及拓展多元化市场渠道,重点围绕新品研发、新生产基地建设及人才梯队优化三大核心维度深化战略布局,坚定践行“研发引领、医学驱动、学术推广、专业营销”的创新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突破、产能升级扩容与市场份额拓展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颁布实施将对我国医药产业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提高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将引领我国药品质量迈向新的高度,为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行业发展而言,药品研发、生产及注册环节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公司高度重视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贯彻实施工作,积极响应国家药典委员会的各项宣贯要求,成立由注册、研发、生产、质量、物控等多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系统推进标准落地,计划于2025年10月1日前全面达到202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专项工作组全面开展技术差距分析,重点评估检验方法、限度标准、技术要求等关键变更内容,严格遵循变更管理规程开展变更工作,以确保从原辅料入厂到成品放行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符合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最新要求。同时,公司通过组织关键岗位人员参加药监部门举办的宣贯培训,开展内部多层次专项培训和跨部门技术研讨,全面提升全员对新版药典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未来,公司将持续完善质量体系建设,通过关键岗位能力提升和全过程质量风险管控,切实保障药品安全有效。以优质产品服务患者,不断提升用药可及性和治疗依从性,以实际行动践行“质量第一,生命至上”的企业质量方针,为公众健康保驾护航。国家对创新药的持续性支持政策,为公司未来发展注入长期动力。公司多项在研创新产品在疾病治疗领域应用广泛,相关多项在研创新产品推进顺利,其中包括:人干扰素 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 RSV肺炎Ⅲ期临床试验项目、新型 PEG集成干扰素突变体注射液伴随基因检测治疗乙肝项目、人源化胶原蛋白和重组全人胶原蛋白系列产品项目、γδT细胞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项目和抗病毒口腔喷剂(商品名:立舒星®)。上述新产品的创新成功都将填补相关临床治疗方案的市场空白,未来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引擎。公司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项目的推进,为未来新产品上市所需的科研攻关与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市场拓展方面,公司持续巩固并扩大竞争优势:依托干扰素省际联盟集采中选产品的渠道资源,通过专业化营销团队加速核心产品在等级医院终端的渗透与存量维护;同时积极开拓基层医疗市场,借助完善的医药商业配送体系强化对县域及偏远地区诊所的覆盖,切实提升药品可及性。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具备丰富行业积淀。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管理团队架构,培养和任用兼具专业能力与创新活力的年轻化管理人才,有效增强了团队整体效能与决策效率。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公司将精准研判行业趋势,紧密抓住战略机遇,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凭借持续的技术突破、市场深耕与模式创新,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三) 新增重要非主营业务情况 (四) 财务分析 1、 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 动负债 50,546,862.18 4.19% 37,855,558.38 3.08% 33.53% 其他流动负债 11,316.21 0.00% 26,135.20 0.00% -56.70%长期借款 418,000,000.22 34.68% 422,123,404.50 34.34% -0.98%租赁负债长期应付款 66,013.31 0.01% 4,074,346.68 0.33% -98.38%递延收益 16,159,785.28 1.34% 17,320,854.97 1.41% -6.70%递延所得税负债 9,487,578.67 0.79% 9,511,700.58 0.77% -0.25%资产负债项目重大变动原因: (1)应收款项融资:期末余额较期初减少1,426.82万元,降幅为89.80%。主要为报告期内公司收款方式多数为银行电汇方式收款,承兑汇票方式较少所致。()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较期初减少 万元,降幅为 。主要为报告期内公司收到临床试验服务商退回的预付款,相应冲减其他应收款所致。 (3)其他流动资产:期末余额较期初增加121.05万元,增幅为84.72%。主要为报告期内公司支付年度律师咨询和员工团体保险等服务费所致。 (4)使用权资产:报告期末较期初减少9.65万元,降幅为52.82%。主要为报告期内对使用权资产计提折旧所致。5 2,100.95 38.01%()应付账款:期末余额较期初减少 万元,降幅为 。主要为报告期内支付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项目工程款所致。 (6)合同负债:期末余额较期初减少16.44万元,降幅为30.35%。主要为上年末部分产品已经发出但尚未送达客户签收,未满足公司相关制度及合同约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所致。 (7)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期末余额较期初增加1,269.13万元,增幅为33.53%。主要为公司的长期借款按照会计准则重分类,需要在一年内支付的长期借款增加所致。 (8)其他流动负债:期末余额较期初减少1.48万元,降幅为56.70%。主要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期 初存在已背书转让的非6+9银行承兑汇票在本科目核算,报告期末已到期终止确认所致。 (9)长期应付款:期末余额较期初减少400.83万元,降幅为98.38%。主要为报告期内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应付款所致。 2、 营业情况分析 (1) 利润构成 (1)研发费用: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657.32万元,增幅为103.31%。主要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PEG γδT疗项目临床研究所致。 (2)财务费用: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201.69万元,增幅为64.37%。主要为随着公司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项目中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部分的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相关银行借款利息由资本化转为费用化核算,增加当期的财务费用所致。 (3)信用减值损失: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191.97万元,增幅为166.84%。主要为报告期内公司对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增加所致。 (4)资产减值损失: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26.93万元,降幅为99.97%。主要为报告期末按照公司存货库龄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减少所致。 (5)资产处置收益: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 4.58万元,降幅为 155.13%。主要为报告期内固定资产处置产生损失所致。 (6)其他收益: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 41.66万元,增幅为 47.22%。主要为报告期内公司收到的北京市大兴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拔尖个人项目政府补助满足确认条件结转所致。 (7)营业外收入: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1.39万元,降幅为99.65%。主要为上年同期存在将因供应商注销而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转销至营业外收入所致。 (8)营业外支出: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28.93万元,增幅为2,873.38%。主要为报告期内公司补缴税款产生滞纳金所致。()所得税费用: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 万元,降幅为 。主要为报告期内利润总额减少所致。(10)净利润:公司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46.5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613.15 166.89%万元,降幅为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项目的逐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部分结转至固定资产,致使折旧摊销费用、运营维护费用以及利息支出费用化核算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加大研发项目的投入,研发支出显著增长。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优化经营策略、聚焦核心业务等举措,经营业绩呈现显著改善,尤其是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单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578.51万元。随着新厂区后续全面投入运营,产能释放带来的收入增长将逐步覆盖固定成本摊销,同时与项目相关的税费、折旧及利息等支出的阶段性增长因素将趋于稳定,预计公司净利润水平将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2) 收入构成 报告期内,公司借助专业化学术推广的优势,传递产品核心治疗价值,通过持续优化市场渠道布局,开拓潜在市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扭转了一季度营业收入下滑的态势。2024年3月8日,江西省医保局正式发布了《干扰素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通知》,公司人干扰素 α1b注射液(水针剂)5个规格、重组人干扰素 α1b喷雾剂、人干扰素 α1b滴眼液中选,约定采购期为 4年;2024年 5月开始,29个联盟省份陆续开始执行集采政策。公司依托集采政策的助力,积极开拓市场,深入挖掘市场潜力,持续完善渠道布局保持业务的增长动力。报告期内,公司东北地区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70.88%,核心原因系该区域收入占比最高的辽宁省销售端出现下滑,受当地干扰素联盟集采政策阶段性执行影响,2025年上半年,辽宁省作为公司产品中选主供省份,医疗终端采购结构进行调整,适当提升了备供产品的使用频次,进而对公司产品当期销售产生影响,导致报告期内东北地区收入出现明显下滑。后续随着备供企业协议量逐步完成,医疗终端采购需求将回归中选主供产品,公司产品销售势头有望快速恢复。报告期内,华中地区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47.53%。主要得益于公司充分借助华中大区湖南、湖北两省干扰素联盟集采政策带来的市场准入优势,实现了区域内医院终端覆盖数量的快速提升,进而有效扩大并巩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 3、 现金流量状况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 2,561.41万元,降幅为 57.74%。主要为公司按照在研项目研发管线的计划,加速推进研发项目的进度导致研发费用支出显著增长,同时,市场专业学术推广的深入及日常运营支出有所增加所致。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投资活动支出较上年同期减少 2,843.21万元,降幅为 39.26%。主要为随着公司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项目建筑安装工程基本完成竣工验收,报告期内工程支出相应减少所致。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较上年同期减少 521.30万元,降幅为 97.31%。主要为随着公司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项目的陆续完工,工程支出大幅降低,报告期内新增固定资产长期贷款借款减少所致。 4、 理财产品投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