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光大银行(601818)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5-06-30
信息来源2025年中期报告
经营情况  第四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主要工作回顾
  (一)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坚定不移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好
  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报告期末,推动16家分行设立“科创金融中心”,创设64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比上年末增长9.88%。做好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绿色贷款比上年末增长12.37%。加快建设普惠金融“3+1+N”线上化产品体系,拓展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普惠贷款、涉农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长3.95%、9.18%。发挥协同服务优势,打造养老金融品牌,养老产业贷款比上年末增长29.95%。云缴费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推动AI技术应用,持续打造数字金融差异化竞争能力。
  (二)履行金融央企使命担当,落实“一揽子”金融政策
  积极推动“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见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报告期末,用好用足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发行7单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成功落地股票回购增持贷款
  业务。大力支持民营小微融资,发布“服务民企光大行”行动方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长7.61%、19.11%。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批复清单企业3.34万户,实现投放2,134.69亿元。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批复项目343个,实现投放1,133.48亿元。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打造“约惠中国”旅游场景消费品牌,推动个人消费贷产品创新及流程优化。
  (三)打造业务经营特色,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以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
  力。丰富“阳光理财”“阳光金选”产品供给,强化零售客群经营,着力做好阳光财富特色业务。报告期末,理财产品管理规模1.80万亿元;围绕8个重点民生领域,拓宽服务边界,打造一站式“金融+民生”服务,不断扩大“云缴费”领先优势;稳固债券承销业务市场排名,保持居间撮合、股权融资、结构化融资等投行业务发展势头,持续构建光大特色投行业务品牌;加强跨境金融服务,加快推动“依核供应链”“脱核供应链”等标准线上化产品落地,做优做强交银特色业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灵活调整组合交易策略,提升金融市场业务盈利贡献,精细化推动金融市场业务健康发展。
  (四)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不断筑牢安全堤坝
  认真落实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要求,强化“三道防线”一盘
  棋防控体系,坚持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形成风险梯次防御机制,通过预警监测、强制应对、大额穿透,及时处置化解风险。做好零售信贷、信用卡、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合理控制客户集中度,不断优化调整业务结构。着力加强境外风险防范,强化应急演练和压力测试。加强清收催收工作力度,提高处置效率。
  二、本行发展战略
  (一)使命和愿景
  本行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管理财富、服务
  社会”为企业使命,坚守本源、立足主业、守正创新,依托光大集团综合金融、产融协同、跨境经营优势,推动构建“一个客户、一个光大、一体化服务”综合金融生态,从经营自身资产负债表向帮助客户改善财务报表转变,持续为客户、为社会创造和提供一流的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努力形成本行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二)发展思路
  本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主动应对低息差市场环境,充分利用新一轮改革政策契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客户服务、综合经营、科技支撑、人才培养、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核心能力,降本提质增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将“光大所能”与“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紧密结合,培育壮大特色业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三)战略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拓展重点业务领
  域,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是扎实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发挥特色化经营优势,通过单列信贷计划、实施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FTP减点优惠、重点项目资本收费优惠等专项支持措施,推动全行科技、绿色、普惠、中长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贷款实现较快增长。科技金融方面,持续健全“1+16+100”科技金融专业化专营化组织体系,打造强服务、强产品、强生态、强行研、强数智的“五强”特色支撑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70.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5.03亿元,增长9.88%。绿色金融方面,持续推进体系建设、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完善“传统信贷+创新产品”绿色金融产品谱系,覆盖可持续表现挂钩类、环境权益类、未来收益权类等创新产品及服务。报告期末,绿色贷款余额(新口径)4,641.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0.99亿元,增长12.37%。普惠金融方面,深化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强化普惠线上贷款全流程风控体系建设,打造普惠金融“3+1+N”系列线上化产品,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报告期末,普惠贷款余额4,526.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2.17亿元,增长3.95%。养老金融方面,打造“和光颐享”品牌,逐步形成“金融+医养康旅”综合服务与“银保养”协同服务两大特色,创建首批64家“养老金融服务中心”,持续助力养老保障三支柱建设,优化线上线下服务体验,积极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报告期末,累计提供830余支养老金融产品,养老金融专区累计服务客户260.58万人次。数字金融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快推动重点业务全流程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重点发力支付缴费类场景与融资类场景建设。通过植根实体经济,业务规模稳步增长,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综合经营效益。资产方面,优化资产配置结构,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赛道,强化行业研究,细化营销范式,提升特色化、专业化竞争优势。负债方面,坚持动态的量价平衡策略,优化存款产品结构,推动“现金管理、受托支付、链式拓客、资格专户”四大新动能建设,开展主投资主结算活动,强化公私联动推进代发业务发展,不断增强批量拓客与源头资金导入能力,提升存款量价经营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存款资金沉淀。三是夯实客户基础,持续深化客群综合经营。公司客群经营方面,践行“分群、分层、分级”经营理念,针对战略客群、潜力客群、基础客群,匹配差异化营销策略,提升客户服务质效。零售客群经营方面,深化公私联动批量拓客与业务协同经营,增强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服务能力,加强数字化赋能和理财经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迭代升级“阳光+”客户会员权益体系,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质效。四是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培育经营特色。打造“阳光科创”科技金融业务,围绕企业不同阶段投融资诉求推出“科技研发贷”等特色产品,提供“股、贷、债、托、私”全周期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阳光财富”业务,推出“阳光金自选计划”“旅游钱包-随心购”等理财功能,实现现金产品“24小时不打烊”购买,发行养老、普惠、绿色科创等主题理财产品。报告期末,理财产品管理规模1.80万亿元。持续保持“云缴费”行业领先优势,着力建设数字化金融场景平台,打造“薪悦通”等特色产品。报告期末,云缴费累计接入项目18,858项,累计输出合作平台898个,服务人次16.09亿次;强化薪悦通平台“人、财、事”功能建设,打造特色福利板块,累计入驻企业3.43万户。推进“阳光投行”业务发展,践行“商投私一体化”策略,提升综合融资服务能力,上半年债券承销1,906.11亿元,发放并购贷款166.23亿元。构建“阳光交银”生态化综合金融服务,整合打造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提高国际结算客群贡献度,满足企业资金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及经营场景结算需求。报告期末,供应链客户18,362户。大力发展“阳光金市”业务,坚持“稳配置、活交易、增代客、强风控”发展主线,做优做强投资基本盘,激发市场交易活力。通过着力发展特色业务,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对公综合融资规模(FPA)5.41万亿元,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3.10万亿元,同业金融交易额(GMV)1.74万亿元。五是坚守合规底线,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控。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健全洗钱风险管理体系。深化授信行业研究,积极赋能业务发展。持续强化集中度管理,常态化开展大额授信客户穿透式风险监测,推进预警强制应对机制,坚决遏制新增不良。强化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和信用卡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推进特资经营转型,构建特资生态圈,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四、本行整体经营情况
  (一)业务规模平稳增长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72,385.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2,795.70亿元,增长4.02%;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40,840.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01.68亿元,增长3.82%;存款余额42,531.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74.95亿元,增长5.39%。
  (二)盈利能力稳健提升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59.18亿元,同比下降5.57%。
  其中,利息净收入454.32亿元,同比下降5.5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
  入104.43亿元,同比下降0.85%;其他收入100.43亿元,同比下降10.04%。实现净利润247.41亿元,同比增长0.53%。
  (三)资产质量稳定可控
  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509.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63
  亿元;不良贷款率1.25%,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172.47%,比上年末下降8.1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15%,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四)资本充足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净额6,910.7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02
  亿元;资本充足率13.53%,一级资本充足率11.5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49%,均符合监管要求。
  五、利润表主要项目
  (一)利润表项目变动情况
  (二)营业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59.18亿元,同比减少38.90亿
  元,下降5.57%。利息净收入占比68.92%,与上年同期持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15.84%,同比增加0.75个百分点。
  (三)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净收入454.32亿元,同比减少26.79亿元,
  下降5.57%。本集团净利差1.31%,同比下降15BPs;净利息收益率1.40%,同比下降14BPs,主要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存量房贷利注:1.净利差为总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与总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两者的差额。2.净利息收益率为利息净收入除以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以年化形式列示。
  (四)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收入1,075.96亿元,同比减少119.20
  亿元,下降9.97%,主要是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减少。1.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740.43亿元,同比减少94.66亿元,下降11.34%,主要是贷款收益率下降。报告期内,本集团投资利息收入268.46亿元,同比减少14.00亿元,下降4.96%,主要是投资收益率下降。3.拆出、存放同业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集团拆出、存放同业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27.80亿元,同比减少4.29亿元,下降13.37%,主要是拆出资金收益率下降。
  (五)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支出621.64亿元,同比减少92.41亿元,下
  降12.94%,主要是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减少。1.客户存款利息支出报告期内,客户存款利息支出386.87亿元,同比减少61.43亿元,下降13.70%,主要是客户存款利率下降。报告期内,本集团拆入、同业存放及卖出回购款项利息支出100.92亿元,同比减少16.93亿元,下降14.37%,主要是拆入资金及同业存放利率下降。3.发行债券利息支出报告期内,本集团发行债券利息支出133.85亿元,同比减少14.05亿元,下降9.50%,主要是发行债券利率下降。
  (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4.43亿元,同比减少0.90
  亿元,下降0.85%,主要是银行卡服务手续费收入减少。
  (七)其他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其他收入100.43亿元,同比减少11.21亿元,下
  降10.04%,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少。
  (八)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本集团业务及管理费174.85亿元,同比减少8.24亿元,
  下降4.50%。成本收入比26.53%,同比增加0.30个百分点。
  (九)资产减值损失
  报告期内,本集团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59.13亿元,同比减少43.85
  亿元,下降21.60%,主要是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减少。
  (十)所得税费用
  报告期内,本集团所得税费用59.40亿元,同比增加7.35亿元,
  增长14.12%。
  六、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
  (一)资产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72,385.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95.70
  亿元,增长4.02%,主要是贷款和垫款增长。注:贷款减值准备仅包含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减值准备。1.贷款和垫款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40,840.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01.68亿元,增长3.82%;贷款和垫款总额在资产总额中占比56.42%,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集团投资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23,440.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14.78亿元,在资产总额中占比32.38%,比上年末增加0.15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集团持有金融债券 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14.76亿元,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债券占比51.34%。注:本表所列减值指在第2、3阶段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包括在第1阶段计提的减值准备。5.商誉本集团商誉成本60.19亿元,报告期末,商誉减值准备47.38亿元,账面价值12.81亿元,与上年末相比未发生变动。6.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用作担保物资产的相关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
  (二)负债
  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66,414.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26.19
  亿元,增长4.28%,主要是客户存款增长。报告期末,本集团客户存款余额42,531.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74.95亿元,增长5.39%。
  (三)股东权益
  报告期末,本集团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5,945.34亿元,比上年末
  增加68.34亿元,主要是当期未分配利润增加。一般风险准备 90,052 89,891未分配利润 229,805 218,917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合计 594,534 587,700少数股东权益 2,648 2,531股东权益合计 597,182 590,231
  (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
  本集团资产负债表外项目主要是信贷承诺,包括贷款及信用卡承
  诺、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及担保。报告期末,信贷承诺合计15,924.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6.08亿元。
  七、现金流量
  本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2,122.85亿元。其中,现金流
  入6,362.50亿元,同比增加2,852.42亿元,增长81.26%;现金流出4,239.65亿元,同比减少741.74亿元,下降14.89%,主要是本期吸收存款规模增加导致现金流入。本集团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784.61亿元。其中,现金流入6,880.82亿元,同比增加853.50亿元,增长14.16%,主要是收回投资增加;现金流出7,665.43亿元,同比增加2,737.57亿元,增长55.55%,主要是投资支付的现金增加。本集团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374.24亿元,上年同期产生的现金净流入565.26亿元,主要是偿付债券本金增加。
  八、贷款质量
  (一)贷款行业集中度
  注:“其他”包括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业等。
  (二)贷款投放地区分布
  (三)贷款担保方式分类及占比
  (四)前十大贷款客户
  注:1.贷款余额占资本净额的百分比按照金融监管总局的有关规定计算。
  2.借款人7、9为本行关联方,与本行构成关联交易。
  (五)信贷资产五级分类
  注:正常贷款包括正常和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六)贷款迁徙率
  (七)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
  1.重组贷款
  (八)不良贷款的业务类型
  (九)不良贷款的地区分布
  (十)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
  注:“其他”包括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采矿业等。
  (十一)不良贷款的担保方式
  (十二)抵债资产及减值准备的计提
  注:抵债资产(非金融工具)主要为土地、房屋及建筑物。
  (十三)贷款减值准备金的计提和核销
  本集团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工具进行信用风险水平判定后,以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基础,基于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量化参数,针对不同风险水平的贷款计提与其风险程度对应的预期信用损失,并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注:1.不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贴现、国内证福费廷业务计提的减值准备。2.含因阶段转换及未导致贷款终止确认的合同现金流量修改计提的减值准备。3.指随着时间推移,已减值的贷款随其后现值增加的累积利息收入。
  九、资本充足率
  有关内容详见“第三节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相关内容及本
  行公开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报告》。
  十、分部经营业绩
  (一)按地区分部划分的经营业绩
  (二)按业务分部划分的经营业绩
  有关分部经营业绩的更多内容详见“财务报表附注”。
  十一、其他
  (一)主要财务指标增减变动幅度及原因
  (二)逾期未偿债务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生逾期未偿债务。
  (三)应收利息及其坏账准备的计提
  1.表内应收利息增减变动
  (四)其他应收款及其坏账准备的计提
  1.其他应收款增减变动
  十二、各业务条线经营业绩
  (一)公司金融业务
  本行公司金融业务坚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进一步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稳步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科技创新改造、股票回购增持、服务消费与养老贷款项目落地;以FPA为引领,深化“商投私一体化”经营,通过基础融资、债券融资、非贷非债等多产品驱动,搭建券商、保险、租赁、私募股权等非银机构合作生态圈,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以客户为中心,深化“分群、分层、分级”经营理念,围绕战略客户、潜力客户、基础客户,细化营销范式,夯实客户基础,提升价值创造;升级普惠线上化、供应链、代发、司库和现金管理、票据结算、跨境金融等产品服务,构建产业链全场景产品架构,推动展业模式升级。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49.76亿元,同比减少7.25亿元,下降2.82%,占全行营业收入的37.89%。报告期末,全行FPA总量5.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9.36亿元;公司金融客户总量100.6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94万户。1.对公存贷款业务本行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业务发展、客群经营与风险管理;坚持对公存款“量价平衡”,持续发力“受托支付、链式拓客、现金管理和资格专户”四大新动能建设,提升高质量存款贡献,不断优化成本、稳量提质;优化对公贷款结构,坚持前中后台协同发力,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组建行业柔性团队,强化细分领域研究,将重点赛道营销指引、客户白名单、行业授信政策、审批策略整合统一;深化客户综合经营,聚焦特定行业和客群,优化服务、产品、策略及流程,提升客户粘合度与满意度。报告期末,对公存款余额(含保证金存款中的对公部分)28,247.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66.58亿元,增长5.87%;对公贷款(不含贴现)余额24,951.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75.50亿元,增长8.60%。专题1:打造“五强”特色支撑体系,谱写科技金融大文章本行以“光大所能”服务“国之所需”,发布《中国光大银行科技金融工作方案(2.0版)》,通过打造强服务、强产品、强生态、强行研、强数智的“五强”特色支撑体系,奋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力争科技型企业贷款实现稳定可持续增长,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关注率、不良率、逾期欠息率优于全行贷款平均水平。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70.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5.03亿元,增长9.88%,高于一般贷款增速;有贷客户12,934户,比上年末增加1,871户,增长16.91%。
  

转至光大银行(601818)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