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电气(601727)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以及需求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的国内市场,集团上下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紧贴国家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扎实推动“四梁八柱”(四项重点工作+八大专项行动)的各项重点任务,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人民币543.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8.9%;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9.0%;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8.21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7.3%;报告期内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053元,较上年同期上升8.2%。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订单人民币1,098.1亿元。公司新增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600.4亿元(其中: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200.8亿元,核电设备人民币67.7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139.0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74.6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228.2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269.5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践行国家战略,把握能源发展新机遇 我们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积极把握国家能源政策机遇,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核电领域,我们已掌握核电关键设备制造和检(试)验技术。报告期内,我们共承接核岛主设备8台,顺利出产核岛主设备9台、常规岛设备1台套;累计完工交付17台套核岛主设备,既涵盖全面推进批量化建设的“华龙一号”、CAP系列堆型项目,也包括高温气冷堆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燃煤发电领域,我们持续发力煤电“三改联动”市场,保持煤电机组全球最低煤耗纪录,实现机组节煤降碳、深度调峰、热电解耦及高效供热,持续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重要作用。报告期内,我们中标国电常熟3×66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替代扩建项目机电炉辅全套主设备,以及百色2×66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项目、妈湾电厂升级改造煤电环保替代一期工程2×66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项目、江苏国信扬州三期2×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项目等机电设备项目。报告期内,我们全力确保已承接的项目各项规划有序、高效落地,由我们提供机电炉辅全套主设备的安徽钱营孜发电有限公司二期扩建项目1×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华电福建可门三期6号机组等正式投运,为当地经济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在燃机领域,我们作为国内唯一具备成熟的全生命周期供货及服务能力的重型燃机供应商,中标河北建投新天抚宁2台大F和淮河能源芜湖2台大F燃机项目,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内的全方位、一站式、自主化的服务。在风电领域,公司下属电气风电具备国内领先的风电整机设计与制造能力,积淀了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样本库,打造了多个标杆海上风电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多元化和产业链整合,形成覆盖1.25~11MW、应对多种复杂地形的陆上产品矩阵。报告期内,我们通过产业协同、以点带面、资源合作、长期深耕、区域拓展、央地联动等模式实现风电设备订单的大幅提升。在储能领域,我们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等储能技术路线,构建多元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提供多场景的储能解决方案。报告期内,由我们自主研制的甘肃酒泉300MW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机顺利发运,标志着我国在储能领域的关键设备制造取得重要进展;由我们参建的全球首座300MW级压气储能电站“能储一号”在湖北应城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我们中标奉贤星火综合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对比测试示范基地(一期)项目之10MW/40MWh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和国电投上海吴泾热电厂12MW/48MWh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均属于上海市规划首批8个网侧独立储能电站之一。 我们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扎实稳妥地谋划全球化战略布局。报告期内,我们与阿布扎比未来能源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沙特赛达维2GW光伏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是沙特第五轮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上海电气迄今为止承接的最大规模光伏EPC工程;我们签约了孟加拉国吉大港2期包1变电站总包项目合同,该项目为孟加拉国电力发展规划中的国家级项目,主要内容包含新建、升级、扩建等16座33千伏GIS变电站。报告期内,由我们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州的扎法拉巴德220千伏数字化变电站项目按期完工,这是该国首个数字化变电站,项目投用后将对改善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地区电力供应发挥重要作用。由我们总承包的马来西亚沙捞越SIMILAJAU-BUNUT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实现全线贯通,将为当地提供更可靠的电力供应。 2、加快主业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标先进,发挥技术集成优势,加快核心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在电梯领域,公司下属上海三菱电梯发布LNK智慧电梯数字化解决方案3.0,围绕“场景赋能,专属定制”迭代升级了管梯效率和乘梯体验;备件商城正式上线,实现采购流程的简化和直观化。报告期内,上海三菱电梯签订上海北外滩91街坊“浦西第一高楼”电梯项目,将组建超高层项目团队,从安装、交付到维保实施全过程管控,致力于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在工业基础件领域,我们的叶片业务已实现从传统煤电汽轮机领域向航空、航天、燃气轮机领域的跨越,从单一的能源叶片业务向各类航空叶片、关键核心部件、热端部件等高端产品的升级,成长为“两机”领域关键核心部件制造的龙头企业。我们的轴承业务在航天航空、高铁轨道交通、医疗器械、工业设备和汽车轴承等领域不断拓展市场。报告期内,公司位于上海嘉定外冈镇的轴承生产基地正式投运,基地围绕“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数字化管理”三大核心,聚焦轨道交通轴承、新能源汽车高速轴承、机器人减速机轴承等亟需国产替代的高端领域。在航空装配制造线领域,我们依托自身的极限制造能力和集成装备实力,为飞机制造及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高端制造用户提供安全可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在智慧交通领域,我们的TSTCBTC®2.0和TSTIOM®两个产品成功通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自主化装备评价”,进入该协会新一批的自主化装备推荐清单。我们积极打造能源和高端装备数智转型的“上海电气方案”,通过加强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前沿技术应用,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数字产业生态系统各主体实现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拓展数智融合应用新场景,全面提升产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深化产业链拓展和协同,加快核心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我们建设的吉林洮南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首期5万吨/年产能实现投产,该项目利用当地风资源与生物质优势,实现绿电制氢与生物质气化耦合生产。报告期内,我们与CMACGMS.A.(以下简称“达飞集团”)、上港集团能源(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港能源”)签订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将依托该项目为达飞集团提供绿色甲醇燃料的中长期供应,并携手上港能源通过陆海联运方式将绿色甲醇从吉林洮南运送至上海港完成加注,形成“生产-运输-加注”闭环。我们基于“熔盐储热耦合高温热泵绿色蒸汽供应技术”打造的“1.1MW/10.8MWh多元热储绿色蒸汽系统”完成试运行并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该项目创新性地将储换热一体式单罐熔盐系统与高温热泵耦合,标志着我国在多元热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3、锚定科技创新,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 我们紧扣“坚定不移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科技工作主线,加快布局核心领域,培育发展新动能。通过科技投入,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速形成产业示范应用,推动规模化复制推广,打造上海电气新的增长极。在机器人领域,实施“自主研发+生态合作”双轮驱动,初步构建起涵盖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产业链,依托参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顺势推动商业化落地,并已在核电工业场景中先行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测试。在核聚变领域,由我们参与联合申报的“EAST大科学装置千秒级稳态高参数等离子体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进步奖特等奖。我们成功交付全球首台ITER项目磁体冷态测试杜瓦,后续还将交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RAFT项目、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BEST项目等多个主机系统核心部件。我们完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500MW级全氢冷发电机顺利通过上海市电机工程学会专家团队的技术评价,该发电机突破了大容量GVPI全氢冷发电机在电磁、通风冷却、机械、绝缘、结构及工艺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瓶颈,为我国大容量清洁气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装备支撑。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1750千瓦大容量集中式储能变流器(PCS)通过构网和跟网型式试验检测,并以此为核心,配套专属能量管理系统与协调控制系统,实现从保障电网暂态稳定到优化长期运行效率、节省成本的全面性能跃升。公司下属赢合科技研发的超高速多工位切叠一体机完成量产突破并交付多家头部用户,作为率先研究叠片工艺设备的企业,赢合科技已成熟掌握全球领先的高速叠片工艺技术,助力锂电池加速进入“叠片时代”。 我们致力于推动有组织科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我们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加强合作,共建联合研究院、创新中心,聚焦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多个产业集团侧重不同的特点,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创新生态总监机制,持续推进相关技术合作。按照“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撑高水平原创技术研发”的总体要求,在获批“上海市资源电热转化与循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我们正在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高端装备材料、工业自动化、绿色燃料、氢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链主企业作用,聚合行业优质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通过重大项目牵引,不断建设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能级,打造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4、深化管理提升,充分释放发展新活力 围绕2025年为公司“管理提升年”的主题,我们坚持做强做优,聚焦主责主业,实施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强化核心产业,加大非主业低效资产处置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实效;整合新能源领域的风光储及综合能源业务,进一步加强跨产业、跨业务协调统筹,深化资源整合和内部协同,推动提升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服务能力;通过多方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并推动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围绕构建与集团战略相匹配的功能性公司,形成功能性公司的定位、改革方向和总体改革优化方案,推进功能性公司改革的实施,为集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完善集团总部职能设置,进一步增强集团绿色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能力,提高集团服务国家装备产业发展的能力以及产业发展与资本运营协同联动的能力。 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市场化改革为牵引,坚持“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梯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策划实施集团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创新价值创造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分配体系。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努力锻造“三支队伍”:一支“能打胜仗”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形成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产业领军人才;一支“能抢赛道”的科技专家及项目带头人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带动力、行业影响力的技术领军人才;一支“能立功业”的首席技师队伍,形成一批大国工匠人才。为集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第一资源支撑。 展望2025年下半年,我们将牢牢把握“服务国家战略,紧贴国家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传统业务谋升级,新兴业务促突破”的双轮驱动,持续做强做优主业,巩固扩大先进制造业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未来产业布局,用优异成绩扛起上海制造的旗帜,为集团在“十五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加快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
|